长三角城市网讯 “一个人的观念要改变很难,特别是传统观念,但并非不可能。”几千年来,人们传统意识里一直保留着入土为安,但从2003年以来,雨花功德园坚持推行生态葬,他们不仅走在了全市殡葬行业的前列,更是用细心的服务、温馨的坚持,改变着市民的传统观念。经过多年时间的沉淀,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了生态葬,认可了生态葬。
最先推出生态树葬
节地生态安葬是近年国家大力倡导的一种环保葬式。早在2003年,雨花功德园就在全省率先推出了节地生态葬。那时,该园开辟了一处占地近200平方米的桂花林,作为集体树葬的骨灰安放地。
当时,推行生态葬有多种政策支持,但由于市民的传统观念,推行效果不理想。“我们园推出节地生态葬的最初几年,这种安葬方式市民较难接受,磨破嘴皮,每个月能卖两三个就很不错了。”销售人员说,由于市民们普遍觉得,这是最后一次送别亲人,一定要体面,这种观念让生态树葬推行缓慢。
壁葬成生态葬主要形式
尽管生态葬的推行效果并不好,但功德园的管理层依然坚信,这是一条殡葬改革的必然之路。“雨花功德园和其他墓园一样,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土地总有卖完的那一天。”他们坚信,人们的观念会改变,节地生态葬一定会被广泛接受。“以前人们去世后都坚持要土葬,现在不都接受了火化?这也没用多少年时间。”
从2011年开始,他们的坚持有了效果,节地生态葬的营销难度大大降低,销售量大幅增长,大家看到功德园的华丽转身,可华丽转身背后,是他们多年来转型创新的结果。
几年前,部分南京知青向该园提出,他们生前在一起渡过那段难忘岁月,百年后也想在一起,而南京目前还没有一处安葬知青的后花园。2011年,雨花功德园在园内西侧开辟了一块5亩的地,建“知青苑”。目前,南京知青文化墙已初步打造出来,“知青苑”也免费引进近10位英雄知青入园。同时,该园还利用自身优势,建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魂园墙壁葬区,并采用浮雕及文字等方式介绍我军军史,使陵园增加文化内涵,为雨花功德园成为城市人文纪念公园打下基础。
而这些墙壁葬的推行,让更多的市民在前来选择安葬方式时,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墙壁葬。
“目前每天都能卖出两三个墙壁葬,这在生态葬刚推出初期根本不敢想。”2015年,功德园生态节地葬销售量超过1000个穴位,在全部墓穴销售量中占67%。江苏省殡葬协会副会长丁盛清、南京殡葬管理处处长裴云峰均表示:“这个比例之高,在全国陵园中闻所未闻。”
3D生态云葬刷新传统观念
从去年开始,雨花功德园除了之前的树葬、雨花石葬、花坛葬、墙壁葬等生态葬,又增加了一种新的生态葬――“3D生态云葬”。
据介绍,云葬所用的骨灰盒采用原生态的花岗岩大理石材料,形状为圆柱体,并采用平行封闭式安装,既生态环保也节省用地。而“云”的概念则体现在祭拜逝者时,家属可通过扫描墓盖上的二维码,进入雨花功德园网上纪念馆,就可以在有逝者照片、生平简历的个人主页,寄托哀思。
“目前我们所有制式的墓型,都可以改造成6至8个人的家族合葬墓型。按照统计,我们开发的40平方米的云葬区域墓穴总数,解决了过去近一亩地的墓穴数。既满足了入土为安的观念,又节约了土地。”雨花功德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用这样的安放方式,功德园的开发寿命将延长3到6倍。
观念改变源于文化引领
殡葬文化、人文文化、知情文化……雨花功德园,用自己的方式,将殡葬文化、生态葬文化展示在了众人面前,这也让不少人渐渐改变了传统殡葬观念。
有别于一般的墓园,雨花功德园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气息。先后安葬了唐亮、杜平等百余位开国将军和老红军,傅抱石、武中奇等文化大家,和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领域作出特殊贡献的大批著名人士……客观地说,“与英烈为伴,与大师为邻”,成为众多老人选择安葬于此的一个重要理由。
漫步这里的林间小道,浏览300座造型各异的个性化艺术墓碑,耳畔回荡着轻音乐,这里是陵园还是公园?已很难分清。优美的环境,为该园推广节地生态葬提供了有利条件。 持续的推广,文化的熏染,使得南京有意选择生态节能葬的人们逐渐聚集于此。
江苏省殡葬协会副会长丁盛清说,在当今土地资源相当珍贵的情况下,雨花功德园推出的生态壁葬,将公墓立体发展,不但节省了土地,赢得了市场份额,也满足了群众的需求,同时作为南京市的主流公墓,引导了公墓业的发展方向,给出了公墓经营者一种全新的思考。
通讯员 胡静 扬子晚报记者 董婉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