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网讯 22日,全市脱贫攻坚村支书先锋讲坛举行。在脱贫攻坚第一年,南京首战告捷:去年, 我市23224名低收入人口(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低于9000元)顺利脱贫,占年初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的30%;56个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村级稳定性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脱贫率28%,均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不低于20%的脱贫目标。
攻坚路上,我市如何促进低收入人口增收?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又如何顺利摘帽?且看南京精准扶贫组合拳――
精准识别,分类施策
六合区马鞍街道马集社区张家余夫妻俩都已年近六旬,30岁的儿子患病需长期治疗,一家人只有承包地7.23亩,2016年初被确认为低收入农户。区扶贫人员上门了解情况后,积极引导张家余发展家庭养殖业,出资为其建设了3间猪舍和大棚鸡舍,猪苗、鸡苗及饲料投入由社区从结对资金中列支。
在扶贫人员的关心和支持下,张家余一家自身“造血”功能大大增强,目前正利用周边空间和水面,准备筹建畜禽养殖场。张家余表示,今年争取家庭实现纯收入6万元以上。
张家余的脱贫路,得益于我市深入推进的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市委农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市紧扣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退出重点环节,建立健全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退出机制。全市各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3.94万户、7.73万人。综合考虑稳定性收入、人均稳定性收入、集体对村民分配情况,确定经济薄弱村70个、欠发达村130个。
针对低收入农户实际,各区坚持分类施策,着重强化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能力和救济保障兜底水平,推进长效脱贫,突出“三个靶向”帮扶增收项目推动――
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主要通过扶持购岗、鼓励创业、帮助入股“三个靶向”,让其有一岗(一技)、一业或一股,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市级按照每人3000元标准测算到人、补助到村,切实提高组织化程度。去年以来,全市“三个靶向”扶持低收入人口近1.7万人。
在扶持购岗方面,各区主要由镇村组织购买保洁、保安、保绿、保养等岗位,安排低收入农户就业,年收入达6000元―10000元。在帮助入股方面,溧水区整镇帮扶低收入农户入股,每个农户保底分红500元;高淳区通过成立低收入农户股份合作社,由村集体发展项目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
“输血”变“造血”,村级能力稳步提升
在22日举办的脱贫攻坚村支书先锋讲坛上,多名村支书在谈及如何提升村级能力时,都提到了“输血”变“造血”。
江宁湖熟街道和平社区变以前的“要资金”为“要资本”、“要资产”、“要资源”,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整合各级帮扶资金2000万元,与区交建集团合资成立了农副产品销售公司,社区今后每年都可获得稳定回报,还为本地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副产品销售提供了新的渠道;今年初,江宁启动中部美丽乡村建设,和平社区孙家桥、钱家渡两个自然村处于建设核心区,社区目前正酝酿将各级补助资金、集体资产拆迁款都交给建设单位获取一定资产,未来通过招商、租赁或委托经营等方式,争取长远收益。
六合龙袍街道赵坝村依托省级“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体经营试点项目,成立土地、种植、农机、农产品四大合作社,流转1200亩土地实施集体经营,仅此一项很快将实现集体经济增收100万元。
记者获悉,去年以来,我市重点采取开发式扶贫举措,不断夯实村级收入水平和发展后劲。统筹实施扶贫项目,添置村级经营资产。按照经济薄弱村60万元、欠发达村40万元标准,各区统筹使用市级扶贫开发资金,重点采取“联合抱团”、“异地发展”方式,由区里统一规划建设或购置经营性物业载体。
例如,浦口区15个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统筹购置的门面房已建设完工,签订了门面房销售预购合同,委托康居集团统一经营管理,2016年20万元保底租金已拨付到村;溧水区统筹购置的门面房部分即将正式运营,去年每个经济薄弱村24万元、欠发达村19万元保底收益已到位。
提高“造血”功能,产业扶贫必不可少。去年以来,结对挂钩机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发挥自身优势力量,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借力生力,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培育特色产业、推进农产品销售、发展总部经济等多种方式,推动村集体持续稳定增收。如市委办公厅大力扶持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村发展蓝莓产业,全村蓝莓种植面积4700亩,销售总额达5000万元,带动700户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
结对帮扶,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
根据国家和江苏省划定的扶贫标准及建档立卡数据公布情况,我市没有国家级、省级低收入人口,也没有省级经济薄弱村。不过,我市自加压力,按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低于9000元标准划定了3.94万户、7.73万低收入人口,又按照村级稳定性收入低于100万元标准明确了200个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并明确2020年确保所有扶贫开发对象全面脱贫。
为了将扶贫开发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我市经统一谋划,市领导挂钩“四解四促”、“万名党员干部帮万户”、派驻“第一书记”和“百企结对帮百村”等活动相互联动、有机衔接,确保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和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两个全覆盖”。其中,市级领导每人挂钩联系一个经济薄弱村,挂钩帮扶一个低收入家庭;市级115个部门及直属单位、131家企事业单位与“百村”挂钩对接。
我市200个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均由市区选派了“第一书记”,其中70个经济薄弱村派驻的“第一书记”都是正处级实职干部。一年来,重点围绕推动精准扶贫,各村“第一书记”在协调村级帮扶力量、拓宽村级发展思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进扶贫项目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高淳区砖墙镇木樨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柯康,帮助当地强化党建工作,实施了螃蟹销售、蔬菜大棚、电商平台建设;六合区金牛湖街道峨眉山社区党总支“第一书记”王剑宁,坚持项目推进,协调争取省市区各类资金近8000万元,用于社区道路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为民办实事工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市委农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让所有低收入农户和全市人民一起步入小康社会,补齐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是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在首战告捷基础上,今年我市扶贫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完成30%的脱贫任务,即低收入农户脱贫2.3万人,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摘帽60个。
记者 周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