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网讯 7月9日,在南京第四届社区暨社会公益服务项目洽谈会上,全市社区拿出了2100个服务项目与社会组织面对面洽谈,吸引了1000多家社会组织参与,洽谈金额达到7000多万,达到历年来新高。
据南京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张国胜介绍, 2100个项目主要集中在养老服务、未成年人保护、慈善助困、助残、社区康复、农村留守儿童、调解治理等方面。其中,养老服务、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今年将投入更多资金。同时,1000多家社会组织同时也进行招聘,本次预计招聘人数在1000多人,实习岗位和志愿者招聘人数在4000人左右。
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受青睐
参会的各区在会场的显著位置均列出了各区的购买服务意向清单,交汇点记者注意到,各区的重点除了在养老服务、社区调解等方面外,针对青少年服务的需求也非常旺盛,其中秦淮区的清单37条中涉及青少年服务的就有7条。
近日,江宁区东山街道上坊社区开展的为期6天的夏令营受到广大孩子家长的好评,而这个夏令营活动就是由上坊社区购买南京韩博士青少年素质发展中心的服务来进行的。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南京韩博士青少年素质发展中心的展台前吸引了很多参观、洽谈者。
记者注意到,该中心主要是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据该中心联合创始人黄木水介绍,上坊社区从2016年5月份开始共计投入10万元购买中心服务,这项购买服务持续2年,每年44次,今年的夏令营活动一共有23个孩子参与,其中贫困的孩子有11名。
目前,南京韩博士青少年素质发展中心在南京一共有10个社区点,过去3年内,南京韩博士青少年素质发展中心的“科普大篷车”已经服务了南京95个社区,到107所幼儿园和小学进行了科普秀。
当天的“社洽会”上,多个街道社区都前来对接洽谈,其中包括西善桥街道和江宁街道。过去3年内,南京韩博士青少年素质发展中心的“科普大篷车”已经服务了南京95个社区,到107所幼儿园和小学进行了科普秀。
南京市和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依托河海大学社会工作、环境工程等专业,由专业老师领衔的一支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的团队,该组织倡导低碳节能、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近两年在翠岛花城、江南青年城等社区,打造的环保剧场、环保课堂、绿币计划等,受到了社区、家长的广泛好评。
社区型基金让慈善救助更准更及时
在社洽会上,有专门的一个展区,介绍的是南京各个社区的“社区型基金”,记者了解到,这类基金关注社区、反应迅速,可以对困难人群进行精准及时的救助。截至目前,南京已经建成了10家社区型基金会,每年募得的善款超过1000万元。
南京的社区型基金会,是指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以从事社区公益事业为目的,服务区域为一个街道或社区的基金会法人,原始基金数额为200万元;社区型基金则指依托一个街道或社区,以从事社区公益事业为目的,基于捐赠行为设立的专项非营利性基金,至少需要10万元启动资金。“社区型基金(会)服务范围以养老、帮残、助学、济困为主,原则上不跨街道活动。”张国胜介绍说。
栖霞区尧化街道的姚坊门慈善基金会是南京第一家街道级慈善类基金会,2014年8月成立之初就募集资金300余万元。姚坊门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岳耀蒙说,“基金会成立至今,已向50家企事业单位筹款1079万元,为10余家公益机构提供资金和智力支持,直接公益支出116万元,带动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累计630万元,为孤寡老人提供爱心助老午餐15万份,年服务老人40万人次。”此外,为辖区内240个困难家庭的卫生间安装扶手,为240位独居老人安装燃气报警器,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众筹成人尿不湿等项目也广受关注。
“到2020年,全省每个城乡社区应拥有1家以上登记或备案的互助性慈善组织。这些小而灵活的过渡性慈善组织,更接地气,反应更灵敏,契合守望相助的中国邻里精神。”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说,人们都生活在一个个社区里,一旦发生突发性、临时性、急难性的困难,短平快的微慈善“朋友圈”,来得快,机制灵活,没有层层级级的上报、审批。为充分激活草根慈善组织活力,我省已将慈善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权下放给县市区,并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刺激社会捐赠热情。
公益项目“喘息服务”为家属减负
“阿尔茨海默病”早已不是新名词。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球有3650多万名老人患阿尔茨海默症,我国有1000多万名患者;65岁以上老人患此病的概率在6.6%以上,3个85岁以上老人就可能有1个是此病的患者。而多数养老机构不愿收、不敢收失智老人,失智老人的家属因为常年的照顾背负压力而没有喘息的空间。
鼓楼区新门口社区有一户人家,母亲失智,父亲病倒,唯一的儿子整天忙于照顾家人疲惫不堪,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南京市鼓楼区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上门提供公益爱心活动项目――“喘息服务”,每周派一名护理人员利用半天时间来帮他照顾母亲,从而使照顾病人的家属能够获得“喘息”的机会。
据鼓楼区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项目主任袁晓冬介绍,今年下半年,江苏省红十字会采购了该中心6万元的“喘息服务”,而很多市民并不知道现在可以享受这样的公益服务,袁晓冬说,“希望通过媒体的宣传,让更多的需要‘喘息服务’的市民主动联系我们,我们可以给病人家属‘放个假’,使其暂时抽身、放松身心、减缓压力,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重新上路’。”
交汇点记者 许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