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民生

房价不见涨买房仍旧难 应对严控售楼玩起"花式套路"

长三角城市网讯 7月5日,已半年无新房推出的南京江北高新区,终于传来推新消息:一家名为亚泰山语湖的楼盘当天申领了112套毛坯房源的预售许可,销许均价16580元/平方米。这一价格出乎市场意料,因为比目前楼盘周边二手房价差不多低出5000元/平方米,引得饥渴的买方需求蜂拥而来。

7月6日,从凌晨3点半开始排队,直到早上9点半,整整6个小时后,南京购房人王小从总算在这家楼盘的售楼处做了意向登记,与他一起排队登记的购房人,有的甚至已排队8小时。最终,登记购房人超过800组。

按照住建部相关规定,销许获批后,开发商需要在10天内一次性公开并明码销售所有准售房源。而按照南京5月出台的新规,楼盘供小于求时须公证摇号销售,但这家楼盘却迟迟不公开开盘消息。“王小从”们有些心急,但自从登记结束后,这家楼盘的售楼处在几天内都关门谢客,销售电话也没人接。而随后,有关楼盘“房源已被关系户选完,将不再通过摇号方式开盘”的消息却传到他们耳中。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消息进一步流传――开发商找了中介插队登记,参与摇号,然后把号转给“关系户”。而有意向购房人则明确告诉记者,她接到了中介电话,明码标价,15万-30万元一个房号。其实,在今年4月,这家楼盘就因倒卖房号而被媒体曝光,当时一个房号18万-20万元,随后开发商遭到房管部门约谈。

眼看10天销售期限将过,楼盘毫无开盘迹象,购房人们忍不住向浦口区司法局官方微博“浦口普法”投诉。7月14日上午9点45分,“浦口普法”就此发布微博,表示尚未收到该楼盘公证摇号申请。不过,时隔20分钟后,“浦口普法”再次发布微博――“【重要提示】 亚泰山语湖楼盘工作人员刚刚向浦口公证处提交了摇号申请”,并将此微博置顶。

20分钟大逆转。这两条微博既出,一时吸引数百评论,“微博刚发出不久就递交摇号申请,效率真是够高的”,其中不乏不解、质疑的声音。

7月17日,“浦口普法”公示该楼盘报名清册,112套房源853组客户报名参加摇号,“中签率”仅13%。同时,该楼盘确定于7月19日15时采用电脑软件摇号方式确定选房顺序。19日开盘,已超出住建部规定时限4天,属违规。

而从昨日公示的“报名清册”中,细心的购房人又发现了“问题”,怀疑可能藏着猫腻,比如,同名同姓的购房人却持有两份购房证明并登记两次,而这样的情况并不止一例。房管部门回应说,如果是南京本地家庭,名下无房,离异带未成年孩子,就可以开出两份购房证明。“看来又是套路”“赶紧离吧”……在意向购房人建起的微信群中,记者看到购房人对此议论纷纷。将信将疑间,一些人不免祈求19日摇号时依然能有好运降临。

【新闻延伸】

17日,南京城东一家已1年未推新的楼盘也传出7月19日公证摇号开盘的消息。该楼盘将推128套房源,因为严格限价,销许均价与一年前相比涨幅为“0”,比周边二手房报价低出8000多元/平方米,由此也吸引了907组登记摇号客户,“中签率”仅14%。而有意思的是,该楼盘公示的摇号清册中,出现了“魏小狗”“李三读”“李四头”“魏小头”等不太合乎常理的一批购房人姓名。有网友由此也对摇号的公正性产生了怀疑。

而上周,记者一位朋友到河西南一家楼盘咨询买房,遇到的中介人员言之凿凿相告:30万元买房号就能买到房。朋友很困惑:不是公证摇号了嘛,房号还有用?中介却透露,开发商会预留一部分房源不参加公证摇号。

此前的6月,江北浦口康安路一家楼盘已采用不开盘、直接通知关系客户的方式,暗中将所有房源一一“落定”。而对开发商而言,完全可以用意向客户低于推房量的借口回应质疑。

……

【记者手记】

楼市严控下,房价是稳住了,但买房却依然不易。一方面,供应量整体仍处于低位,南京可售房源长期在2万余套徘徊,而中心城市对人口的吸附力依然强大,限购之下,源源不断的买房需求仍在喷涌,供不应求并未缓解;另一方面,严苛的限价政策虽压住了房价上涨势头,但客观上也让“低价效益”吸引了更多“搭车”需求,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昨日365淘房网出炉的一组数据令人吃惊:6月1日-7月16日,南京共有28家楼盘通过公证处摇号开盘售罄,共售房源7268套,而这些房源共吸引到了20865人次参与摇号!如此计算,这1个半月间,南京共有13597人次有钱都买不到房(不排除一人报名多家楼盘摇号)。

与此同时,限价直接压制开发商逐利,部分开发商另辟蹊径弥补亏空,中介插队登记、留存部分房源不参与公证摇号而改为卖房号等做法暗流涌动。南京楼市“房号”现象始终难以灭绝,而因其是“暗流”,难以抓到真凭实据,但购房人却能轻易碰上。而限价后,一些楼盘压缩建造或装修成本,导致楼盘质量缩水的情况也逐渐显现。

如此看来,有的调控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客观上又成了“双刃剑”。

回到南京的公证摇号开盘上,此举在全国具有开创意义,政策执行之初其公开、公正、透明的特性也得到了市场广泛认可。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怪相,在房地产利益江湖始终是一个难以攻破的命题,当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互搏,一旦有形之手发力不到位,甚至监管失范,那么政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也将削弱。还是那句话,调控考验的是智慧与决心。

本报记者 汪晓霞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31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