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路社区二号新村小区,居民用可回收垃圾兑换新鲜蔬菜。 本报记者 徐琦摄
长三角城市网讯 至2020年,南京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公共机构和企业的强制参与,更需要普通市民的广泛支持。事实上,南京试点生活垃圾分类,最早就是从居民小区开始。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60个小区开展了垃圾分类。但记者昨天了解到,小区之间差距很大,参与率高的达到50%以上,参与率低的仅有7%―8%。如何提高居民参与率,成为推进垃圾分类的一个重要课题。
11月13日早晨7点多,鼓楼区虎踞北路4号小区,进大门左转一处相对宽敞的区域,红、黄、绿三色垃圾桶一字排开,居民们手拎一袋袋垃圾,陆陆续续走向这个垃圾分类投放点。他们把垃圾交给穿绿色马甲的工作人员,称重、刷卡、积分后,打开袋口将垃圾倒入标有“厨余垃圾”字样的绿桶内,再把塑料垃圾袋丢进标有“其他垃圾”字样的黄桶内。
“每天早上6点半到8点半,居民可以把菜叶、果皮、剩菜剩饭等厨余垃圾投放到这里。”该投放点负责人游海燕说,将生活垃圾细分成“厨余”“可回收”“有害”和“其他”四类,定时、定点集中投放,如今已成为这个小区的日常,约有一半居民参与其中。居民葛女士告诉记者,厨余垃圾定点投放、集中收运,小区环境卫生明显改善,特别是夏天,苍蝇蚊子都变少了,“每天做家务时顺手把垃圾分类,还能积分兑换日用品,我很乐意”。
每周日上午8点半到10点半,是玄武区紫金南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的时间。小区靠近北门的小广场,工作台上整齐地摆放着毛巾、肥皂、清洁球、洗衣液等十多种日用品,不过前来积分兑换的居民并不多。该投放点负责人郁宗杰说,小区里住的大多是上班族,早出晚归,要专门抽时间进行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有些困难。
“政府购买服务―企业市场化运作―居民分类投放换积分”是目前南京推行的小区垃圾分类投放模式,最早始于2014年的栖霞区尧化街道。居民每天准确投放厨余垃圾可获得1个积分。相关企业每周固定时间进小区,专门接收居民分拣出来的纸板、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1个绿积分或蓝积分可兑换价值0.1元的商品。
在全市8家参与小区垃圾分类的企业中,南京志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时间最长、覆盖小区最多。“我们覆盖了全市330个小区、24万户家庭,但是真正参与垃圾分类的家庭是9万多户,平均参与率为39.4%。”志达公司总经理朱星龙说,他发现一个特点――老年人多的小区、拆迁安置房小区的居民参与率较高,高档小区的居民参与率反而较低,“说明积分兑换这种方式,并非对所有居民都有吸引力”。
记者的采访印证了朱星龙的话。紫金南苑小区里一名30多岁的男士坦言他家没有参与垃圾分类。他说,积分兑换的这些日用品,他们小夫妻二人一年消耗不了多少,“要是能换个电影票、购物券啥的就好了”。
小区垃圾分类的阻力,还来自部分物业。“在南京开展垃圾分类3年来,遭遇物业公司不同形式的阻挠就有二十几起。”朱星龙告诉记者,江宁某小区,物业以索取活动押金为由,不让企业进场开展垃圾分类;鼓楼某小区,物业表面上同意,但找各种理由刁难,过去半年只能在小区门口开展活动,最后环保企业只好退场。
市城管局环卫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垃圾分类积分兑换也是深圳、上海、杭州等国内很多城市推行的模式,虽然现在参与率不是很高,但是参与的居民垃圾分类效果很好。目前亟待解决的,是如何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公众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的问题。为此,城管部门也做了新的尝试,今年开始,参与小区垃圾分类的居民,不仅可以通过积分兑换日用品,还可以办一张银行联名卡,垃圾分类获得的积分可以直接等价的金额充入银行账户,随时可以刷卡消费,以提高中青年群体的积极性。“垃圾分类是个漫漫长路,做的比较好的台北,推了快10年才全面实现。未来,我们也不排除强制手段,比如,对生活垃圾按量收费或者是像水价一样进行阶梯性收费。”上述负责人表示。
朱星龙说,通过长期宣传和激励,居民分类投放的习惯是可以逐步培养的,近期志达环保正与相关科研团体合作,对不同群体分类投放习惯进行分析,为今后更好开展分类提供指导。
本报记者 李芳 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