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网讯 清晨,阳光洒进窗台,推开窗户便是一片湛蓝的天空;午后,漫步街头,清澈的河水、平坦的街道、特色鲜明的建筑、美丽精致的游园绿地,令人陶醉;周末,探访乡村,树林、野花、鱼塘,别有一番宜人的风景……
近年来,南京在深化文明创建工作中,大力进行环境整治、生态改善、绿化提升、美丽乡村打造,城乡颜值不断提升,宜居魅力充分显现,美丽南京建设为文明南京创建增添绚烂色彩。
环境综合整治,“面子”“里子”齐升级
本月底,分布在全市的573条背街小巷将全面完成整治,实现“净、洁、平、亮、序”。
位于丁家庄保障房片区的尖山南路、瑞安南街等5条街巷,通过清垃圾、修路灯、增设停车泊位、新建游园绿地等精细化整治,如今已告别“脏乱差”现象,不仅颜值提升,更解决了居民出行难、停车难、休闲健身场所少等问题。
还路于民、还景于民、治乱添绿、改造提升,今年初全市启动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以改善街巷市容环境面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此轮整治以修补、提升、维护为主,全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力量解决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重点满足百姓的功能性需求;同时,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一路一策”原则设计和整治,并在有条件区域打造一批“最南京”特色精品街巷。
去年8月起,南京启动新一轮环境综合整治,今年更是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开展了“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十项行动”。22条道路、573条背街小巷、29条33段河道实施环境综合整治,645座公厕翻改建,治理400万平方米违建,整治240个老旧小区……十项行动,从地上到地下,从“面子”到“里子”,从水面到岸上,聚细聚精、集小成大,打造了一批群众满意的精品工程,直接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生态环境改善,天蓝水净成平常风景
家住龙江的金女士,从老家来南京照顾外孙整整5年了。“刚来南京那会儿,时不时就雾霾天,最近这两年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了。”她深切地感受到,南京城的蓝天变多了,晚上经常能看到星星,月亮也比以前更皎洁了。
曾几何时,“雾霾围城”、PM2.5“爆表”是许多南京人心中的“隐痛”,而现在,“水晶天”“森呼吸”频频刷爆朋友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让市民百姓真正享受到了绿色发展带来的财富,天蓝、水净成为平常风景。
近年来南京坚持问题导向,将环境突出问题、群众所需所盼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品质的突破口,强力整治环境“短板”。
2014年,南京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治霾展开攻坚战,PM2.5下降指标被分解到各区、园区,治霾控尘不力、成绩排名落后的相关负责人将面临问责。措施之细、标准之高、考核之严,前所未有。
淘汰黄标车、开展重点燃煤企业超洁净排放改造、关闭小锅炉、开展油烟污染整治……铁腕治污之下,南京人看到的蓝天更多了:2014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90天,2015年的蓝天比上一年多出了一个多月;2016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42天,达标率66.1%,比2013年提高了10.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3.6%,前10个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去年同期增加26天,为近5年来最多。
治理大气污染真抓严管,治理水环境同样雷厉风行。2015年,南京出台“水十条”,启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排定治水目标。2016年整治36条黑臭河道;2017年整治109条黑臭河道,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2018年消除全市域内黑臭水体;2020年消除地表劣五类水。
月牙湖就是今年完成整治的109条河道之一。今天的月牙湖,湖水清澈见底,湖心建起了供鸟类栖息的湖心岛,真正成为城市的风景线。
绿化景观提升,城市添绿增彩
近年来,南京在绿化景观提升方面,突出增加彩色化、珍贵化、效益化树种,特别是色叶树种,在有限的绿地上创造多彩的景观,构建城市大色彩格局。除实施杨树更新改造外,还新建了9处绿雕、营造了136处道路节点花境,另外计划新改建游园绿地41处,目前也已完成大部分。
南京南站北广场玉兰路北侧岛头,主题绿雕“丰收”把丰收的幸福和希望传递给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已有21年历史的鼓楼市民广场,今年10月完成了景观提升改造,空间更开敞、色彩更丰富,进一步打通了鼓楼到北极阁的视觉廊道。
……
绿化景观的新建和改造,紧跟时代的变迁和市民需求的提升,不仅为城市添绿,也为城市增彩,不仅擦亮了南京的“绿色名片”,更满足了市民休闲休憩的更多功能需求。
美丽乡村建设,美了生态富了口袋
秋色浸染金陵城,美丽生活不仅在城市,也在乡村。10月底11月初,记者先后探访六合区竹镇镇、江宁区马场山生态旅游村、浦口区侯冲风景区,基础设施完善、景色秀丽、休闲旅游产业集聚……感受到了美丽乡村散发出来的特有风采。
近年来,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彰显,呈现出鲜明的南京特色。截至去年底,建设完成示范区1800平方公里,创建各类示范村203个,江宁西部片区、东坝游子山片区、浦口永宁片区、溧水环山河片区等基本实现了从“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变。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初步形成了生产、生活、生态良好发展态势,美了生态又富了口袋。
为了推动美丽乡村从“一时美”到“持久美”转变,我市还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垃圾池建设等都提出了新要求:到2020年,实现示范村(含宜居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处理率和设施运行率达到95%以上;今年年底前,全市域取消垃圾池(房),改为垃圾桶直接到户收集,并纳入镇街分类考核。
根据我市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计划,到2020年,全市累计将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含宜居村)1000个左右、示范区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建成村、覆盖面积分别占规划布点村和郊区面积的50%以上,力争达到60%,将美丽乡村打造成全国一流的都市农业新高地、农民幸福乐居地、全域旅游目的地。
本报记者 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