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民生

事关幼儿安全和性别歧视 24位女社会学家发声

长三角城市网讯 近日,幼儿受虐事件引发各方关注,孩子们的权益如何保护?学术研究领域是否男女有别?女性研究者如何研究“性故事”,社会的认知是否还在“套路”中打转?一个个尖锐话题被抛出,引起在场者一片惊叹和唏嘘,观点的主角是她们!

11月25日,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和紫金传媒智库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女社会学家论坛在南大仙林校区启幕,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顶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4位女社会学家,分享她们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对社会热点的看法。

论坛现场

“我主张女性要‘造命’,你的命运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争取的。”针对日前浙江大学教授冯钢言论引发的争论,来自北京大学的佟新教授认为,时至今日,社会发生巨变,女性更多地进入到知识界,出现了女大学生入学比例超过男性的现象,也出现了某些学科女研究生、博士生比例超过男生的现象。

北京大学佟新教授

然而,是什么导致“女研究生从事研究的十不足一现象”?佟新教授告诉记者,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男女有别”的社会秩序,导致了男性“向同性求心理契合”情感模式,产生“男女有别”的心智结构不平等。男性通过建立父系家族化的知识共同体获得优势地位,将女性的心智活动能力他者化、矮化和无意义化。“女孩在做学术时,很少被重视、被鼓励,因而产生对自身的怀疑。实际上,我带过很多女学生,她们经过引导和鼓励,也成为了优秀的研究者。”

在知识界,男性研究者享有优势地位,女性常常面对排斥、拒绝。佟新教授倡导,女性要书写自己的知识,要建立自己的联盟,形成相互支持的社会网络,发出更大的声音。只有让持有性别偏见知识的群体感受到被污名者的抗议时,他们才有可能开始反思。男女都应当建立性别的文化对话和文化自觉。

紫金传媒智库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认为,女性作为社会生活一半的参与者,她们在社会结构中,在职业生涯中,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处在和男性可能不一样的境地。她们社会的地位,她们参与社会的机遇,甚至所受的教育可能都受到了不同的压抑。所以她们对这个世界,对现有的社会结构,在男女两性的社会结构关系中,有权、能力做出自己的建议、看法、不满甚至批判。聆听女性的声音,是我们对这个世界尊重的表现,也是对男性本身尊重的表现。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

当幼儿受虐事件网上发酵之时,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陷入深思。她认为,这是在国家治理过程以及法治、制度和政策体系当中,家庭叙事的严重缺位,由此导致家庭结构被撕碎,家庭的功能不健全。家庭中核心成员儿童、老人和女性被忽略,这是传统以家庭作为重要社会知识单位的中国转型之刻骨之痛。

“更好的家庭意味着更好的国家,应该去考虑如何去构建一个个受保护家庭。”何艳玲教授认为,好的家庭也是更好的增长点,培育家庭不止是增长的成本,家庭生活本身就是劳动力再生产过程,好的家庭才生产好的劳动力。此外,闲暇、养老、健康做成一个产业,并且与其他产业产生多样化连接,本身就构成了中国目前巨大的增长点。

参与论坛的嘉宾合影

交汇点记者 倪方方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09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