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展区展示的预警机模型。
长三角城市网讯 昨天开幕的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智领全球博览会,真正网罗了一批最强的“中国制造”。306家参展企业中,有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4家、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28家,全面展示了国内外智能制造领域的最新技术和顶尖产品。在其中,记者发现一些平时看似很神秘的“大国重器”企业也展示出不少“接地气”的智能制造新技术。
14所:国防“千里眼”向民间输出智慧管理体系
作为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预警探测行业的“国家队”――14所的国防“千里眼”占据全国80%以上的雷达市场份额。展会上,14所带来的展品“一秒钟”把大家带到了国庆“阅兵现场”:空警2000预警机、防空导弹驱逐舰、“辽宁号”航母等模型。现实中的这些代表着中国最高科技的“大国重器”上都装载着该所的雷达。
一台大型雷达,上面装配着几万甚至几十万个组件,传统生产线年产量仅1.2万件,而经过智能制造升级,年产量可达30万件。工人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早晨来上班,打开电脑就收到了派工单,干什么活、用什么工艺,传输带自动搭配好零部件送到操作台。
14所所长胡明春说:“14所目前已形成云制造服务平台、智慧企业、智能车间等三个层次的系统解决方案,可以对生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每一个零部件都可追溯。我们的生产特点是‘多品种、小规模’,国内类似的企业有很多,我们向他们输出经验,帮助中国企业加快智能制造升级步伐。”
晨光:军工智慧攻克民用机器人核心技术
喷涂机器人忙着给零部件上漆,AGV机器人绕着轨道奔走……南京晨光集团旗下江苏金陵制造研究院的展台,就像个迷你版的“无人工厂”。作为“大国重器”生产企业,南京晨光集团因其军工性质,在普通百姓眼中总有些“神秘感”。不过,这一次代表晨光集团来参展的,是它旗下刚刚成立、肩负着军民融合任务的江苏金陵制造研究院。
“国防工业领域首个国家智能制造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工程”、“国家首批涉密信息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信息交换试点工程”――展台上的两块“招牌”,“秀”出了研究院的硬实力:全国唯一“双示范”企业。
随着物流业飞速发展,AGV机器人成了京东、苏宁等企业物流仓库的新宠,它们可以驮着1-2吨重的货物,在仓库自由奔走。但是,机器人里面的电机、驱动器、舵轮等核心零部件,过去国内企业并不掌握技术,需要进口。国外的零部件不仅价格高,而且因为供不应求,交货期长达8个月,国外企业要求的付款方式也非常苛刻。
研究院负责人说:“但这种技术,对军工企业来说不是难事,我们研究院半年就研发出来了,价格远远低于国外产品,有望实现进口替代。100多年前,我们的前身金陵机器制造局推动了中国机械化工业的进程,现在,我们希望全新的江苏金陵制造研究院推动中国机械工业再次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中车:首台高铁“智能检修机器人”亮相
中国中车的展台位于4号馆一进门处,南京地铁1号线1:20模型,河西有轨电车1:10模型、和谐号动车组1:10模型、印度诺伊达地铁1:20的模型……中车南京浦镇出品的轨道交通主打产品,短短一天就吸引了近万名观众。虽然不像前两家军工企业那样神秘,但中车制造的产品无疑也是“大国重器”之一。此次博览会上,中车版“智能制造”新技术和产品倾巢而出:自主研发的智慧物流整套解决方案,为制造企业度身定制的“共享包装”,首次亮相的全球首台高铁“智能检修机器人”。
中车将一列高铁动车组车厢的转向架底盘搬到了展览现场,由这台刚研发出来的“智能检修机器人”进行演示。这台“机器人”由智能运载平台、多自由度柔性机器手臂、相机、传感器、监控摄像头等部分组成,最有特色的是它的“手臂”,又细又长。“以往我们人工对列车故障进行检修,遇到车底等狭窄部位,往往束手无策,现在困难都迎刃而解了。”来自中车四方所的研究人员介绍,当列车入库进行检修时,机器人可匀速前行到达车头位置,自动对车辆底部进行图像检测;机械臂可以按照预定设计进入转向架和车辆底部的狭窄空间,采集列车关键部位图片。相比于传统人工作业,机器人可以增加40%以上的检修范围。
本报记者 张璐 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