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网讯 水西门大街418号,是刘君妍工作的地方。
或许门牌号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但门牌号所指向的这个地方却几乎尽人皆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从22岁大学毕业就迈进纪念馆的大门,刘君妍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与纪念馆紧紧连接在一起,这个90后土生土长的南京姑娘说,她想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这段历史,守卫“城市之殇”。
外国朋友一句“没听过”刺痛了这个南京姑娘
2011年的冬天,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带着浓烈厚重的历史感席卷开来,从一个获救女学生的视角揭开中华民族最深重的一段苦难伤痕――南京大屠杀。
那一年,刘君妍大三。
“没想到南京还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可怕的一段历史!”“电影里说的是真的?我从没听过!”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的南区宿舍楼里,几个外国留学生得知影片背景南京大屠杀是真实的,分外惊讶。
而他们的“闻所未闻”让刘君妍更为震惊,“南京大屠杀,30万无辜生命的逝去,这一国殇在很多外国人的认知里几乎是空白,”刘君妍想着越发地心痛。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姑娘,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几乎是刻在刘君妍骨子里的,从小听太婆讲述当时逃难的故事,上小学跟着老师参观纪念馆,每年12月13日10点准时响起的默哀鸣笛……
“南京大屠杀是南京之殇,中国之殇,更是世界的灾难。”一窜小火苗从刘君妍心底慢慢燃起,“我想让更多外国人知道这段历史,这是真实存在的,不能当什么都没发生过。”
2013年大学毕业,这个对纪念馆一直高度关注的90后姑娘如愿成为了一名英语讲解员。历史的普及要求讲解员从“传声筒”变成“准专家”,这对英语专业的刘君妍是不小的挑战。
刚参加工作不久,一位参观者谈起自己曾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爷爷所在部队的事情,刘君妍被问住了,此后,她更是下功夫,每一幅馆内展览的图片,她都仔细钻研。将近2小时的现场讲解,她准备了几万字的笔记材料,结合每天的新闻,刘君妍“讲解库”几乎每日一更。
来参观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每天3场,每场持续快两个小时,在4年多的讲解工作中,刘君妍一直观察着参观者对于这段历史的态度。
“来参观的人多了,关注了解的人也多了。”刘君妍回忆,以往很多人全程只默默听讲解,现在更热衷于提问和互动。作为英语讲解员,刘君妍接待了很多外宾,为了让更多人知晓这段历史,他们的举动也十分令人动容。
去年一个美国华裔女孩和朋友来参观纪念馆,当看到惨绝人寰的史料,密密地刻着30万多遇难者名字的“哭墙”,小姑娘非常激动,回到美国后在网上发起众筹,带着募集的8000多元,今年又专程飞到南京转交给幸存者。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很多国际友人的援助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美国人约翰?马吉就是其一。南京大屠杀期间,美国人约翰?马吉不顾个人安危用16毫米摄影机秘密拍下的105分钟画面,是那场浩劫中唯一留存至今的动态影像,成为揭露日军暴行的铁证。
今年8月,约翰?马吉的孙子克里斯?马吉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刘君妍回忆,克里斯?马吉在展板前伫立良久,看着祖父当时使用过的照相机,那些泛黄的照片,眼眶微红,马吉说,尽管小时候就看过祖父在南京拍的画面,但是再看这些画面,依旧感到非常难过。
作为一名摄影师,克里斯?马吉追寻着祖父的脚步,拍摄了一组今天南京城的照片,他说,“希望通过我的讲述和拍摄,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
让南京大屠杀成为世界记忆,我们任重道远
从纪念馆一号口进入、到史料陈列厅、万人坛遗址、再到和平公园、三个必胜展区,千余米的展线,刘君妍每天都要走上几遍。
讲解之前,她都会带上印有紫金草图案的徽章,这象征着国际和平的徽章也时刻提醒着讲解员们以最谦逊的态度面对历史。
南京大屠杀是民族的痛,更应该让世界警醒,在刘君妍看来,近些年,尽管关注度在提高,但国际上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认知和传播仍远远不够。
对于即将到来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她说,需要一个日子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对于未来,这个90后的南京姑娘初心从未改变:让世界上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我们任重道远!
交汇点记者 周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