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民生

南京城墙藏古碑 记录重修往事

长三角城市网讯 绵延三十多公里的南京明城墙上,除了明城砖,还有哪些东西?最近,有读者在挹江门附近的城墙上发现三块古碑,这古碑有怎样的奥秘呢,它记录着南京城墙怎样的历史?

出挹江门,南侧是小桃园,走100米,就能看到城墙上朝外的一侧有三块古碑。两侧两块是界碑,分别写“左界”、“右界”,中间是记事碑,是一块长方形竖碑,高约85厘米,宽约42厘米,铭文为“光绪拾壹年岁次乙酉孟秋月 奉宪委修象山脚下城墙壹段计长捌丈贰尺 善后工程委员运司同衔江苏遇缺即补知县长沙黄国忠 监修 匠头王永发 葛庆林。”

这通记事碑说明,挹江门这段城墙曾有过一次修复,时间是光绪十一年,也就是1885年,“左界”、“右界”标出了那次维修工程的左右范围。负责维修的是“江苏遇缺即补知县长沙黄国忠”,监修的是“匠头王永发 葛庆林”。

有专家推测,这段城墙是被太平军炸毁的,也就是著名的“太平军破城处”。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在仪凤门附近挖坑道填炸药,炸塌城墙,杀入南京,斩两江总督陆建瀛,一举占领南京。太平军轰塌的城墙就在今挹江门以南约150米处。后来,黄国忠监修的也就是这段城墙,并留下了“左界”碑、“右界”碑和记事碑。

不过,这种说法也遭到一些学者质疑,城墙学者杨国庆在《南京城墙志》 中指出,太平军破城处并不在挹江门以南150米,而是更靠近仪凤门。黄国忠监修的这段城墙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崩塌,并非为太平军所炸毁。

有趣的是,清凉门附近的城墙上也有一块纪事碑,上面同样出现了黄国忠、王永发的名字。在清凉门大桥西南段城墙的墙体上,镶嵌着两块方形古碑,上面隐隐约约似有字迹和数字。

古碑距离地面较高,需要拿望远镜才能看清楚。

北侧石碑以数字为主,从右到左,为五行,有三十四个楷体字,分别是“长二拾六丈高台计四丈三尺脚深五尺头台宽一丈一尺五寸脚台宽一丈五尺五寸”。

南侧石碑则以文字为主。写着“善后工程局运司衔江苏江浦知县长沙黄国忠监修光绪十一年重修匠头王永发”三十三个楷体字。

两块古碑均为规则的正方形,碑宽约为0.4米,四周砖边平整,无凿刻痕迹。

专家介绍,清末,由于历经战火,南京城墙损毁严重,同治、光绪年间,南京的龙脖子、仪凤门、清凉门等被严重破坏过的城墙段都进行了重修。工程完毕后,负责官员在城墙上留下碑刻,记录重修事宜。

挹江门和清凉门的这两块城墙古碑显示,光绪十一年,这两段城墙都得到重修,负责的官员就是黄国忠,工地上的工头名叫王永发。负责两处城墙维修工程的。应该是同一班人马。

重修的明城墙到底有多长,规格又是怎样?清凉门古碑也给出了答案:清凉门段重修的城墙长二十六丈,高四丈三尺,地基(即碑文中的“脚深”)深五尺,城墙上(即“头台”)宽一丈一尺五寸,底座宽(即“脚台”)一丈五尺五寸。

《南京城墙志》记载,光绪年间,修复象山脚下(今挹江门南)城墙8.2丈,太平门东首(即“龙脖子”段)城墙15丈以及清凉门附近城墙的工程,都是这个黄国忠监修的。黄国忠在光绪十一年以江苏“遇缺即补”知县的身份主持城墙重修工程,第二年,他才被任命为江浦知县,因此,在清凉门城墙上留下来的记事碑上,留下了“江浦知县长沙黄国忠”的身份。

紫金山/金陵晚报记者 于峰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62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