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民生

政策利好叠加市场需求上升 南京中医诊疗机构井喷

长三角城市网讯 从《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中医药法》……近年来,国家密集颁布的相关政策对中医药产业给予了空前的扶持力度,中医药发展跑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度。记者昨天采访了解到,南京地区不仅原有的中医医疗机构在发展壮大规模,在各路资本竞相追逐中,中医馆、中医诊所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秦淮区为例,仅去年在该区完成登记备案的中医医疗机构就多达89家。

宽敞的大厅、药房;针灸科、妇科两大王牌科室的多个诊间一字排开……本月15日,秦淮区中医院改扩建一期工程开始投用,相较于老门诊大楼,来此就诊的患者给出了“高大上”的评价。

“原秦淮中医院建筑面积只有4000多平方米,还不敌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限的空间多年来掣肘发展。新一轮扩容改建后,面积翻了1倍多,达到近万平方米,住院床位将有110张。”秦淮中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薛亮介绍,近年来,国家鼓励发展中医,中医馆、中医诊所的开设已改为 “备案制”,意味着长期以来掣肘中医诊所发展的高门槛降低了,民营资本嗅到“商机”后纷纷扎了进来,对公立中医院提出更严峻挑战。“接下来中医领域竞争将异常惨烈。”薛亮告诉记者,去年,仅在秦淮区登记备案的中医诊所、中医馆就多达89家。记者从建邺区了解到,去年该区也新增6家中医诊所和1家中医门诊部,另有两家中医门诊部升级为中医院。

“首先,办医形式多样化,可能会分流公立医院的门诊量;其次,诊所备案制以及医师多点执业‘阳光化’后,在利益驱动下,可能会有更多优秀医生在外执业,对公立医院的人事管理带来影响。”一位业内人士认为,民营资本的大量涌入,对公立中医院带来的挑战显而易见。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甚至脱颖而出?在薛亮看来,必须打好“人才”和“品牌”两张牌,因此,早在前两年,该院便开始不惜重金引进和储备人才,去年和前年分别引进两名博士,本科及硕士人才则是分批送至省中医院接受培训。“目前医院临床医护110人左右,待改扩建工程二期全部完成后,医护数量将超过160人。”薛亮说,此前该院以“妇科”一枝独秀,新一轮发展中,则由“五驾马车”支撑,包括省级重点专科针灸科、市级重点专科妇科、中医康复和脾胃病科以及即将开设的名医堂。

应对民营资本的“涌动”,南京地区多家公立医院都在壮大发展规模。正在忙着搬迁的市中医院进驻南部新城医疗中心后,院区面积将由目前8万多平方米增至30万平方米;省中医院在江北新区设立扬子门诊部;异地新建的溧水中医院将在今年下半年投用,一期工程面积就超过11万平方米;江宁区中医院也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推动二期建设。

“我市正逐步形成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市卫计委中医处负责人表示,做大中医文章,目前我市还在推动两至三家二级中医院创建三级中医院工程。

业内专家表示,除了政策利好刺激中医发展,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中医机构出现,“过去以各类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患病率逐步下降,逐步被以心脑血管类疾病、消化类疾病为代表的各类与人们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取代,中医药在治疗调理这些慢性病上具有明显优势。”这位专家提醒,市场需求大并不代表可以任意投资,中医机构只有找准定位才能在市场站稳脚跟。

本报记者 顾小萍 本报通讯员 陈思平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33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