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原版音乐剧《猫》剧照。
长三角城市网讯 “政府给补贴,打折看好戏。”记者昨日在2017年度南京市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上获悉,作为首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之一,我市去年投入1500万元专项资金试点演出市场,目前已有93部政府补贴剧目完成演出,累计补贴金额796万元,观演人次近11万,直接拉动文化消费规模(总票房)超过3400万元。
以政府补贴带动文化消费,为多年来不温不火的南京演出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品质演出在宁落地,“看好戏,到南京”已成为周边城市居民演出消费的新选择。
补贴购票观演人次近11万
全市演出市场消费同比增近四成
长期以来,受制于种种原因,南京的演出市场一直不温不火,与北、上、广、深乃至其他一些副省级城市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
2017年,市财政落实1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演出市场先行试点工作,通过直接补贴消费者、积分奖励补贴、绩效奖励等多种形式,将文化消费专项资金补贴给文化市场的供给端和消费端。
演出票卖出一张补贴一张,补贴比例最高可达50%;观众购票自付金额可转化为消费积分,再次购票时可用积分冲抵现金;以绩效奖励方式,鼓励演出机构引进更多精品力作投放市场……以政府补贴形式投放的“演出红包”,不仅让市民得了实惠、有了热情,也极大调动了演出机构的积极性。
市文广新局文化产业处处长瞿燕亮介绍,去年我市共评出政府补贴剧目139部、251场,目前已有93部剧目完成演出163场,累计补贴金额796万元,补贴购票观演人次近11万,总票房达3426万元,直接拉动消费比超过1:5。
据统计,2017年,我市演出市场消费规模从2016年的1.6亿元增至2.25亿元,同比增长38.7%。从实际演出效果来看,政府补贴剧目的上座率普遍超过80%,相比以往提高了两成之多。
政策利好获演出机构追捧
高端演出引外地观众来宁追看
多年来,高品质的演出剧目偏少,是造成南京演出市场火不起来的一大瓶颈。由于市民购票看戏的愿望不够强烈,演出机构从经济利益考虑,很多高品质剧目、高成本演出不愿在南京落地。
南京文化消费领域的政策利好,很快引来国内演出机构的热情追捧。目前, “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南京)智能综合服务平台”已有70余家演出经纪机构入驻,去年申报剧目近300部。
瞿燕亮透露,去年12月第五批次政府补贴剧目申报,吸引了来自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十余家演出机构踊跃参与,一系列高端演出随之落地南京。今年5月来宁连演8场的英国经典原版音乐剧《猫》,1万多张门票在开演半年前便基本售罄,创下南京演出票务销售史上的一项纪录。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端演出在宁落地,“看好戏,到南京”已成为周边都市圈乃至华东地区的观演新选择。去年6月在宁上演的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接连打破北京、西安、上海的开票纪录;8月登场的话剧《断金》更是成为华东地区演出的唯一一站,引来大批上海、安徽和江苏省内观众来宁“追剧”。
据统计,去年仅南京保利大剧院演出的政府补贴剧目,就吸引了外地观众1.29万人次,其中江苏省外观众7798人次。政府补贴剧目不仅直接拉动了3426万元的文化消费规模(总票房),还间接带动了外地观众在宁的食、住、行等消费需求。
今年再发1500万元“演出红包”
打造文化消费“都市圈”
市文广新局局长刁仁昌表示,今年市财政将继续投入1500万元预算资金,推动演出市场的文化消费试点,全年拟评选约100部政府补贴剧目,首批剧目评审工作本月下旬就将启动。
除了持续发力演出市场,我市还将通过补贴消费积分的形式,向文博创意产品、图书、电影以及文化旅游等领域拓展,不断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受众面。此外,文化消费积分体系建设也将加紧推进,尽快实现消费者、剧场和票务代理公司之间的积分互通互兑,给市民带来简单快捷的消费体验。
去年10月,在长沙召开的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南京模式”得到文化部领导的认可和称赞。刁仁昌表示,接下来将认真总结文化消费“南京模式”的试点经验,并向省内主要城市辐射,形成文化消费试点的辐射力和“都市圈”效应。
记者 朱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