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民生

南京各项居民收入指标增速均列苏南五市之首

长三角城市网讯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富民放在更加优先位置,通过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就业总量,实施创新驱动、鼓励自主创业,完善社会保障、筑牢民生网底,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使城乡居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记者昨天从市发改委获悉,2017年,我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104元,同比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538元,同比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33元,同比增长9.3%,各项居民收入指标增速均列苏南五市之首。

完善机制,统筹协调促进增收富民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得益于我市打造了一套完善的富民政策体系,拥有健全的富民增收工作机制。

去年,我市严格对标省级富民文件,出台了统筹指导全市富民增收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聚焦富民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各职能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一批相关政策,形成了种类丰富、有机结合的全市富民政策体系。

此外,我市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32个市级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南京市富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推进全市富民增收工作。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印发了《南京市富民增收考核表彰办法(试行)》,以考核表彰推动政策落实。

坚持政策惠民,让市民“钱包”鼓起来

去年底,生物技术专业的忻晓芩应聘到博奥信(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班,目前已在公司见习。令她没想到的是,作为外地来宁求职的应届大学生,她还将拿到南京市发放的1000元面试补贴。

就业是富民增收之本,创业是富民增收之源。为扶持青年大学生在宁就业创业,我市去年年底推出“宁聚计划”,每年将吸纳就业创业者20万人以上。这些优秀的青年人才集聚,将进一步助推我市产业迈上中高端,反过来也将推动富民增收,形成良性循环。2017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2.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2%;全市培育自主创业者3.5万人,创业孵化基地达115家。

去年,我市GDP增长8.1%,增幅比前年快0.1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二,在国内14个“万亿GDP城市”中排名第四。经济形势稳中向好,带动了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受到影响的就业群体,我市也给予了充分的扶持。为积极稳妥做好去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工作,去年2.19万家企业申请了稳岗补贴7.13亿元。

富民增收,不能忘记社会边缘群体。去年,多项民生底线保障标准“提标”,低收入群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例如,被征地人员老年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从375―515元/月,提高到420―560元/月;失业保险金最低、最高发放标准分别由原来的975元/月、1770元/月,调整到1053元/月、1890元/月。

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浦口区星甸街道后圩村湖荡众多、水网密布,村民有养殖螃蟹、龙虾等水产的传统,但是配套设施落后,资金、人才缺乏。在当地农业部门引导下,74家农场主走上了抱团发展、集群集聚之路。区农业局在后圩建设了家庭农场集中区,从基础设施、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给予支持,还帮助养殖户统一购苗、统一销售。如今,集中区年上市水产品达300万斤,毛利上亿元。

统计显示,2017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33元,增长9.3%,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且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背后强有力的支撑是高质量农业。

高标准农田整治则让更多农民受益。溧水区东屏镇爱廉村开泰圩1870亩农田完成高标准整治后,流转给了5名大户种植水稻。东屏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建国介绍,1870亩农田土地承包费从以前的400元/亩增加到如今的850元/亩。800元归农户,50元归村集体,承包大户通过机械化操作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益,可谓三方共赢。

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2016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9.4%,增速在苏南保持领先,高于全省同期增幅水平近1个百分点。

本报记者 查金忠 周爱明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25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