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民生

近200位雨花英烈亲属清明祭忠魂 众市民自发向烈士献花

昨天上午九点,一场庄重的凭吊仪式在雨花台烈士陵园举行。来自四十多个雨花台英烈家庭的近两百位亲属,在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默哀,敬献鲜花,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对亲人的哀思。 本报通讯员 张洪 本报记者 吴彬摄

长三角城市网讯  青山埋忠骨,鲜花祭英灵。昨天上午,近200位雨花英烈亲属从全国各地赶到雨花台烈士陵园,为逝去的亲人们献上鲜花,表达深切的思念,并以烈士的精神激励自己和后人。不少市民也冒雨前来,自发向烈士献花。

“每年清明,江宁的乡亲都要祭拜我爷爷”

“爷爷这一辈子,为了革命倾尽心血,牺牲掉了亲情,舍小家为大家。”昨天上午7点40分,邓振询烈士的孙女邓春兰,带着女儿,坐了近18个小时的火车从江西赣州,赶到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献上了一束菊花。

邓春兰说,1926年,北伐军进入江西时,爷爷就毅然离开了新婚妻子,积极投身农民运动。“1931年,我父亲出生了。但爷爷忙于革命,常年不在家。一年多后,奶奶被敌人的飞机轰炸身亡,爷爷甚至都没能赶回来收尸。幼小的父亲因为无人照看,得了天花,病得奄奄一息。爷爷匆匆赶回来看了一眼,把父亲托付给熟人照料,又走了。此后的10多年,一直到爷爷1943年牺牲,父子俩再也没能见上一面。”邓春兰说。

在雨花台祭拜之后,邓春兰还要赶到江宁禄口冯潭村,去爷爷当年牺牲的地方献上一束花。“1943年,爷爷和部队一起连夜转移,不幸在高桥秦淮河渡口牺牲。我去江宁祭拜时,发现很多乡亲每逢清明节,都自发到爷爷的纪念碑前献花。他们说,你爷爷当年保护了这一带许多的百姓,后人不会忘记他。”

“爷爷和奶奶同赴刑场,毫无惧意”

赵连轩和刘英夫妇,是牺牲在雨花台为数不多的“双烈士”。昨天,他们的3个孙女、一个孙女婿,以及两个重孙,全家6口人从安徽凤阳赶来祭拜。

“爷爷原在凤阳火柴厂当童工,经常遭到公司老板的打骂,忍饥挨饿。1928年,他在工人夜校读书,接触到了进步思想,慢慢走上革命道路。”赵连轩的孙女赵德敏,随身带着一本已经翻阅得起了毛边的《凤阳英烈》,给孩子们讲起了爷爷的故事。

“这是我们家族的传统。每到清明节,都要把这本书带上,带着孩子们来雨花台。”赵德敏说,爷爷牺牲得十分惨烈,“爷爷被捕时,担任凤阳县委书记,奶奶是妇女主任。在狱中,爷爷严辞痛斥劝降的叛徒,经受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爷爷是和奶奶一起,被押往刑场的。在上刑场的途中,爷爷高举拳头,大声向沿途群众呼喊革命口号,敌人硬生生地打断了他的胳膊。牺牲时,爷爷只有25岁。”

半个多世纪后,烈士后人终相逢

在雨花台,长眠着两位年轻英俊的“天之骄子”――程履绎和成贻宾。原本应该在大学校园里攻读学问的他们,用满腔热血,谱写了舍身报国的壮歌。昨天,他们的后人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寻找后,终于在雨花台相逢。

1949年4月1日上午,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10所大专院校的学生和部分教职员工6000余人举行大游行,要求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谈判“八项条件”。游行结束后,回校学生遭到国民党暴徒围殴和毒打,被打死和被打重伤致死3人,酿成“四?一”惨案。

其中,两名牺牲学生就是国立中央大学的程履绎和成贻宾,他们分别只有28岁和22岁。程履绎牺牲时,留下只有11个月大的儿子程常青。成贻宾当时还没有结婚,后来父亲做主,把成贻宾哥哥的孩子成材过继给他做儿子。

“从1953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来雨花台祭拜,从未间断过。”74岁的成材说,虽然从未见过这位“烈士父亲”,但他为革命事业牺牲了年轻的生命,全家人一直以他为荣。“这么多年来,我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找到程履绎烈士的后人。”

昨天,70岁的程常青从湖北专程赶来雨花台祭拜。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程常青和成材终于见面了,两位古稀老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百感交集。“我们的父亲为了追寻真理和正义,牺牲在黎明前夕。今天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我俩就像亲兄弟一样。我们会把父辈的遗志传承下去,让子孙永远铭记。”

本报记者 李子俊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8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