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颍淮大地,一派生机盎然:阜南县王家坝镇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内机器轰鸣,曹集镇西田坡庄台的淮河风光吸引着八方游客,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千亩麦苗正拔节生长……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产业园里的“就业密码”:从扶贫车间到产业集群
在阜南县王家坝镇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红亮箱包厂负责人王恒亮望着即将投产的3万只拉杆箱订单,难掩心中喜悦:“从2020年总书记考察时的扶贫车间,到如今约1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我们的软包生产线扩大到5条,还新增了2条拉杆箱生产线,2025年力争年产值达到3500万元。”
这家从“灾害损失中抢回来”的企业,正是阜阳乡村产业振兴的缩影。2024年,红亮箱包厂进驻产业园后,与国企合肥长虹塑模合作,拿下80万吨、产值2000万的拉杆箱配件订单,产品远销欧洲等市场。车间里,新上的软包生产线吊挂系统让工位间流转效率大大提升,老员工李娜感慨:“边角料少了,环境敞亮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产业园的“磁场效应”正在显现。总投资1.75亿元、占地83.3亩的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目前已吸引国泰汉帛、华翔羊毛衫等企业入驻。该产业园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00余万元,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500余人。
“看好孩子管好田,一天能挣几百元”的红色标语,如今有了更实在的注脚——32岁的郎俊男放弃外地务工,在家门口箱包厂月入三四千块钱,“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挣钱,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庄台上的“风景变现”:从“生态美”到“生活美”
走进阜南县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整洁的硬化路穿村而过,庭前屋后绿植环绕,淮河大堤上的观景台成了网红打卡点。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出门一脚泥”的庄台,如今靠“风景”鼓起了村民的腰包。
“2023年7月,我们新建了西田坡农产品展销中心暨游客服务中心,售卖阜南县乡镇特色农副产品以及具有蒙洼特色、西田坡庄台元素的文旅小商品近20种,销售额近10万元。”利民村党总支副书记郭利强介绍。
依托2.3公里淮河大堤、500亩滩涂湿地和7个庄台等人文资源,利民村开发了党建文化、淮岸原乡、康养休闲、智慧农业、农事研学等旅游项目。2024年4月,该村获评安徽省第二批“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
西田坡庄台以“多彩庄台·幸福利民”为主题,以红色文化激发乡村文旅,以庄台特色促进三产融合。近年来,西田坡庄台已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踏寻红色足迹的主要目的地,年接待游客近12万人次。
科技种田的“丰收答卷”:从“老把式”到“新农人”
颍淮沃野的丰收密码,藏在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千亩麦田里。
“你看,三大两小5个蘖,可以长出5个麦穗,午收前根据千粒重就能估算出亩产量,误差不超过20公斤。”合作社负责人徐淙祥蹲在田间,随手拔起一株小麦介绍说。这位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种粮能手,如今成了科技种田的“带头人”。
2010年成立的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流转土地4230亩,通过科技与农业结合,实现粮食产量连年攀升。针对砂礓黑土黏重问题,在合作社开展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秸秆还田及土壤深耕等技术,较好地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产量。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与安徽省农科院、皖垦种业等省内外科研院所、育种企业合作,引进种植“皖垦麦22”“华成865”“谷神麦19”“淮麦44”等性状稳定、抗病抗倒、稳产高产的20多个小麦良种,培育出“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在安徽推广应用面积近20万亩。
“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在总书记回信的鼓励下,徐淙祥牵头成立的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积极开展大户带小户、小田变大田、全程大托管服务和改革,越来越多的农民跟着徐淙祥多种粮、种好粮。
从产业园里的机器轰鸣,到麦田里的科技赋能,再到庄台上的风景如画,阜阳各地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用生动的实践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