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以来,金山区已累计建成1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2024年底,金山区将计划完成后岗村、南陆村、太平村3个第六批市级复核评估,2026年将计划完成兴塔村和八字村2个最后一批示范创建。从总体上看,各示范村在地理位置、产业发展、村庄风貌、人文积淀上各具特色优势,以产业发展、风貌塑造和治理提升为核心,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开展建设,不断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为金山区建设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聚焦优势特色产业,探索多元发展路径
坚持产业优先,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通过挖掘地方资源探索农文旅融合,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产业特色型。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彰显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例如,吕巷镇和平村立足国家地理标志“金山蟠桃”,依托“水果节”“蟠桃节”“百花节”“葡萄节”等农业节庆活动,服务于周边合作社的产销对接,开拓农民销售渠道,提升基地经济效益,促进和平村水果种植产业的发展。廊下镇中联村以特色鲜明、基础雄厚的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廊下蘑菇”为媒介,不断完善产业体系,促进村域产业融合、功能融合,同时借助林水相映、林田相依的农林水复合特色水乡风貌,倾心打造现实版“桃花源”,从传统单一的“蘑菇”村,成为沪浙片区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2.三产融合型。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造血机制。例如,朱泾镇待泾村引进上海南郊花海·芳香小镇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通过兴建精品酒店、度假民宿、餐饮、文旅零售、文娱中心和芳香广场,探索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就业近200人,每人每月增加薪金收入3000元左右。高新区社区高楼村依托村企联动平台,强化与园区企业沟通对接,畅通就业信息来源渠道,推动农民就近充分就业,与张江(金山园)人才服务平台签订合作协议,每年提供就业岗位不少于30个。
3.融合创新型。植入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发展新机遇,提高乡村产业质量效益,促进农村生产生活协调发展。例如,朱泾镇新泾村瞄准“三产联动”谋发展,通过农旅结合延伸稻米产业的产品链和服务链,借助电商平台、花开海上、木守等现有品牌,加速“稻香”和“芳香”产业互联。张堰镇百家村成立了由村集体全资控股的上海森活百家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注册“湾区绿芯森活百家”商标。开通线上“森活百家”,开展青年大学生、第一书记直播带货,着力打响“森活百家”品牌,擦亮“闻万泰”酱菜百年品牌名片。
4.盘活资源型。通过作价入股、资源发包、物业出租等多样化途径进行有效的探索实践,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例如,朱泾镇待泾村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40年使用权作价入股“花海小镇”项目,实现村集体收入股金分红200万元,带领村民走上了“股金、租金、薪金、现金(农产品)、保障金”的“五金”增收路。吕巷镇和平村“和平里”(集中居住点)在全市首创“确权不确房”模式,将农户闲置的套房委托第三方公司运营管理,每套可一次性获取租金42万元至55万元。本村居民在享受到租金收益、资产增值的同时,可优先就业安置,村民还可参与创业服务。
二、提升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通过政策资源聚焦,整合河道整治、公共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持续提升农村村容村貌,增强群众的幸福感。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结合水环境整治、绿化提升、林地建设、管网更新等项目,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质的提升。比如,漕泾镇水库村以河长制为引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加大预防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率先开展了上海市首批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点建设。张堰镇百家村以“森活”为核心元素,打造水杉埭、香樟埭、玉兰埭自然融合的乐活生活,围绕1131.31亩林地,打造开放式森林公园,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实践。
2.落实村庄风貌提升。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遵循村庄自然肌理,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促进乡村风貌提升。比如,枫泾镇中洪村是金山区农民画的发源地。中洪村以农民画为主题,以农田为画纸,以云霞为彩墨,充分发挥农民画家创意灵感,在墙体彩绘中融入农耕文化、廉政教育等元素,营造出极具地方特色的水乡氛围。廊下镇中联村林、水田、宅相互交融分布,勾勒出临水而居、林水相映、林田相依的江南特色水乡风貌。中联村延续“白墙、黛瓦、观音兜”的农房建筑风格,以“农林水”为核心元素,以莲湘文化为纽带,利用砖、瓦、缸等乡村材料,打造乡村微景观,串联起区域内的藉香榭池、蝴蝶生境景点,六里塘慢行步道等多个重要节点。
3.完善公共设施配套。围绕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提升,落实村内道路、农村桥梁、环卫设施、市政管线、公服设施等全要素升级。比如,金山卫镇星火村严格按照全市推广垃圾分类的工作要求,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建成金山区第一个村级湿垃圾处理站,湿垃圾日处理能力900-1000公斤,走出了农村地区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新路子。高新区社区高楼村借助集中居住点配套用房,建设为老服务中心分中心,内设日托、长者照护、助餐、助浴等设施,以及社区生活照护站、护理站、康复场所等,不断健全养老服务综合体。
三、加强基层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金山区各示范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推进示范村建设,着力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共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聚焦乡村振兴五大振兴目标,形成了以乡村振兴示范为核心的微格治理法等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法。
1.因地施策型。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治理,充分考虑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差异等因素,因地制宜创新与本地实际相符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有效推动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比如,廊下镇山塘村(北山塘)与浙江省广陈镇山塘村(南山塘)一河之隔、一桥相连,村党总支以党建为纽带,通过项目共建、人才共育、民生共享、治理共促,形成毗邻党建一家亲、念好乡村振兴“共富经”的协同发展工作格局。吕巷镇和平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巷小白龙”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金山蟠桃”起源地,村党总支通过规划设计体现“综合性”、产业布局体现“多元化”,有效推动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发展。
2.多元参与型。充分发挥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民主协商、村民评议等多样化的共治形式,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推进党员议事会、基层民主协商等制度的建设。比如朱泾镇待泾村关注农村人居环境、农民自留地归并、旅游产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探索出了“三堂一室”微自治模式(村民建言堂、乡贤议事堂、“惠泾彩”法治讲堂、“老法师”调解工作室)治理新路径,以“说”广泛收集疏导民意,以“议”科学规范决策,以“办”合力抓好事项落实,以“调”护航乡村和谐稳定。漕泾镇水库村聚焦基层治理痛点难点堵点,通过搭建村委和村民之间的对话平台“三会三话”工作法,鼓励村民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积极参与,就这样,一个个乡村振兴项目火热推进,水库村按下社会治理“快进键”,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3.数智赋能型。金山区大力推进“智慧村庄”建设,以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切入点,逐步推广建立金山区农村数字化、智慧化管理体系,为乡村治理智治提供了有力支撑。比如,金山卫镇星火村坚持党建引领,依托“智慧村庄”管理平台,打造出“一网覆”“一站式”“一体化”网格阵地样板,“村—网—格—埭—户”五级管理架构与“智慧村庄”数字化管理平台共同发力,切实让全要素赋能“微格治理”模式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落地生根。廊下镇中联村结合“智慧村庄”建设,首创“一网通办”向村延伸,实现在“家门口”查询社保和养老金。安装告警、门磁管理服务平台,智能化守护老人安全健康。
示范村建设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需要各方统筹好“地、钱、人”等要素。一是在盘活“地”的要素方面,建设用地指标是乡村发展的重要资源,将盘活的建设用地指标按照一定比例返还到镇级,统筹在镇域范围内调剂使用,优先用于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及新业态项目建设用地需求。二是在盘活“钱”的要素方面,扩宽示范村长效管护资金来源,为示范村安排专项市级管护资金,给示范村更多优惠政策,在产业项目申报上优先保障,提升自身“造血”能力,不断积累管护资金,为其他示范村作出先行示范。三是在盘活“人”的要素方面,加大对乡村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大力引进农业领军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积极引进乡村规划师、乡村运营师,着力打造一批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