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到6月2日,第3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演员剧目展演在上海举行。作为展演剧目之一,5月28日晚,话剧《刻经》亮相北外滩友邦大剧院。专家评论,话剧《刻经》蕴含了文化传承、执着担当、家国情怀以及中华文明精神内核。这部话剧人物角色刻画深刻,通过话剧能够看到南京文脉的传承,看到了南京市话剧团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当。
打开“金陵刻经处”, 这部戏里有南京人的精气神
在南京闹市区淮海路与延龄巷的交界处,坐落着一处古建筑,名为“金陵刻经处”。其“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代表“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话剧《刻经》讲述了老居士杨仁山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刻经流通、弘扬佛法。南京城内延龄巷的杨府,也是杨仁山倾尽一生所创建“金陵刻经处”的所在之地。
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至今在金陵刻经处薪火相传。“金陵刻经处”的创建者杨仁山,一生苦心实践,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并于上世纪之初大声放言:“中国不出百年,必与欧美诸国,并驾齐驱。”舞台之上呈现了杨仁山此生从凡夫俗子到复兴佛教的一代宗师求索之路,同样映照出其在风雨飘摇中苦苦寻道心求净土之路。剧中,杨仁山与玄奘、谭嗣同等众多故交好友展开对话。
“这里是金陵刻经处,我是刻经处的一个刻字工匠。杨老居士创办刻经处,从第一部《净土四经》开始,我就一直在这里刻经,已经过去了45年。”据介绍,剧中这位“不闻师傅”自幼失聪不语,又聋又哑,耳朵听不到,其原型就来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萌青。
为还原刻经处的佛经版墙,剧组制作了两万多片佛经版,并在经版上刻好了佛经,观众在现场看到一整面墙的佛经版,厚重感扑面而来,舞美设计梁红建说,那都是舞美工作人员一刀一划地雕刻,用心制作而成的。超大型光导纤维佛像和新媒体光影舞台置景,以科技感进行千年间的文化对话。
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卢欣然是个00后,她告诉记者,“看完感觉很震撼,这部剧既传播了南京文化,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展现了文脉历史,从中特别能看出南京人那种精气神。”
打磨6年沉淀文艺精品,主创融入生命体验与角色对话
南京话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杨彦,凭借原创话剧《刻经》中杨仁山一角,获得第3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他以沉稳、自信的表演塑造了身处乱世却饱含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老者。他句读严谨、吐字苍劲、气韵浑厚,将人物的精神品质表达得格外传神。
作为2023年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打磨提升项目,该剧不断沉淀文艺精品。演出时长2小时10分钟,26000字的剧本,杨彦的角色有差不多16000字的台词量,且文学性极强,全程身处在舞台之上,丝毫没有片刻的间歇时间。
他告诉记者,2018年该剧初创之时,为了达到理想的水准,在胡宗琪导演的指导和带领下,全剧整体联排19遍之后确保万无一失才敢与观众见面。“我们团队成员一直都是全力以赴来面对我们热爱的这方舞台,就像剧中的杨仁山居士一样,为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为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为唤醒民心,倾其所有,倾尽所能。这部戏打磨6年了,我还是以一个学生的心态,不断把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角色之中。”
在采访中,导演李珺告诉记者,此次亮相的新版,重点突出了中国雕版印刷技术如何在金陵刻经处的薪火相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部剧让更多人了解金陵刻经处,知道中国古代的雕版印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