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1月17日10时,合肥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收到代表团及代表10人以上联名提出的议案117件。
经议案审查委员会审查,作为大会议案处理的8件并为5案。分别是:关于制定《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条例》的议案,关于修订《合肥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的议案,关于进一步推进落实合肥市稳就业政策措施的议案,关于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议案,关于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配套设施的议案。
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
立法“护航”产业高质量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是当前科技与产业竞争的新制高点。
为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推广应用,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性能和安全运行水平,2023年1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
目前,合肥已集聚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传感器件、芯片、车联网企业。这些中坚力量围绕车、路、云、网、图五大关键要素,探索自动驾驶仿真和L4、L5级安全验证技术;开发车路协同应用系统等智能汽车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了车路行融合的全栈式智能交通产业生态圈。
代表们认为,技术发展一般超前于政府管理政策制定,这是影响新产品应用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合肥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管理应用政策体系仍处于建设完善之中。
如何助推合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驶入“快车道”?代表们建议,尽快制定《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条例》,确立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循序渐进、法治保障的原则,使得智能网联汽车在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运营管理、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事故及违法处理等方面有据可循。
关键词:噪声污染防治
降音降噪还“静”于民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噪声污染问题日益凸显。2009年制定并经多次修改的《合肥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已经公布施行14年,在防治环境噪声污染,改善声环境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改善声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代表们认为,2022年6月5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聚焦噪声污染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规定、新制度、新要求。现需通过地方立法与上位法规定相衔接,与国家、省内噪声污染防治新的安排部署相协调,保障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要求。
代表们建议,修订《合肥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为合肥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与规范约束;要体现依法共治,推动形成宁静和谐的文明意识和社会氛围;要细化职责,把责任都落到实处;要从事后惩戒到源头防控,要增加相关规划防控的条款;要建立监测评估制度、激励制度和投诉处理制度。
关键词:就业稳岗
推进落实稳就业政策措施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近年来合肥市出台一系列稳就业政策措施,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模式,推动实施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支持毕业生求职创业,相关工作获得省级表彰。
代表们建议,进一步强化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任,齐抓共管,凝聚就业工作合力。进一步健全数据共享机制,深化跨部门、地区和层级间的数据共享应用,推进“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持续深入开展对我市职业技能培训现状的调查研究,积极主动服务市场主体,运用新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知晓度。严格审批,简化流程,线上线下服务联动,不断提升就业工作满意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创新和丰富培训内容,加快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增强企业和群众的政策获得感。强化资金使用全程监督,落实就业资金“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机制,强化社会参与的监督机制,让就业政策更好惠及民生。
关键词:提升城市品质
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形成,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合肥市高度重视城中村改造工作,目前重点推进老合钢片区、大铺头片区、周谷堆片区、卫岗王卫片区等区域城中村改造工作。
代表们认为,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不仅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调整优化城市结构与提升城市品质,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如何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代表们建议,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以地方国企为实施主体,通过承接债券资金与配套融资、发行债券、政策性银行贷款、专项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也可公开引入社会资本方。
同时,代表们建议,统筹考虑产业发展问题,根据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在城中村改造中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引入优质产业项目,努力发展各种新业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先进经验,例如广州的“房票”模式、杭州的“政府主导、做地+收储”模式,因地制宜,以新思路新方式破解城中村改造中的一系列难题。
关键词:化解“充电焦虑”
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配套设施建设
随着产业链不断完善,各项补贴政策不断出台,合肥的新能源汽车普及率逐年提升。与此同时,公共充电设施少、充电不方便、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问题逐渐显现。
代表们认为,着眼未来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快速增长的趋势,为解决新能源车主的“充电焦虑”和“里程焦虑”,更好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促进汽车等大宗消费,必须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代表们建议,将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城市专项规划,确保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服务站与城市建设、道路交通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为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推广和普及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加快推进城市公共充电网络建设,结合旧城改造、城市更新,加大对公共区域充电桩或充电设备设施的投入力度。
另外,还可通过集体规划、资助补贴、减免税费等方式,鼓励企业优先发展绿色环保充电设施,鼓励充电运营企业等接受业主委托,统一提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等服务。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李后祥 周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