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网讯南京5月29日电(戚轩瑜?周鹃?宁纪轩)“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乃至毕生的行为准则。陶行知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曾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等。他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提出要“让每个中国人都受到教育”。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而他的思想和品格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后辈子孙们。
????【家训解读】
????“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解读:人要有大爱,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爱家庭;人要有一颗赤子之心,奉献社会,不求回报,让人生在爱的奉献中闪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解读:为人师者,不只是教书识字,更应教导求学者追求人生真理;为学者,不应只是读书,更应学习人生之道,涵养真善美的人格。
????(摘自陶城所著《陶行知的一家》)
????【家风故事】
????行知园,座落在南京北郊晓庄的劳山脚下,是为了纪念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爱国学者陶行知(1891-1946年)而修建的。陶行知墓即在行知园内,198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陶墓面朝东南,墓前有墓碑和牌坊。碑上刻有沈钧儒题字――“陶行知先生之墓”;牌坊立于1946年12月,坊额刻有陶行知手迹:“爱满天下”。另外,行知园内还有一个陶行知纪念馆,馆内陈列为陶行知生平事迹及文物。
????留洋教授创办乡村师范学校
????1914年,陶行知先生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并获得在毕业典礼上宣讲论文的荣耀;随后,他留学美国,在伊利诺大学攻读政治硕士学位;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1917年秋,陶行知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任教。1927年,他脱去洋服,换上草鞋,“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粟麦黍稷下功夫”。在南京城北、燕子矶畔老山下的小庄村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来,他把小庄改名为“晓庄”,把老山改名为“劳山”,表达天将拂晓,日出而作的意思,也彰显他要为中国现代教育开出一片崭新天地的宏伟志向!
????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学做真人”为家训,并身体力行,他的胸怀以及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深深感染着他的家人特别是孩子们。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的校歌中写道:“真即善,真即美,真善美合一。让我们歌颂真善美的祖国,真善美的世界,真善美的人生,真善美的创造。”其四子陶城教授在著作《陶行知的一家》的自序中说,“我的父亲陶行知先生是真善美的创导者”;“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都是父亲真善美的爱的最生动而具体的体现”。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初期的活动经费多数来源于他写书挣来的稿费。而陶母与陶行知的妹妹陶文?则承担起家庭日常开支。有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就锁进了柜子里,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陶妹深受感动,并全力支持哥哥的工作。
????行知先生的母亲曹翠仂勤俭持家,除种田务农外,还替人缝补浆洗衣服以补贴家用。陶行知把母亲使过的剃刀视为最值得纪念的传家宝,曾作诗一首:“这把刀!曾剃三代头,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
????为了筹集办学经费,陶行知四处奔波,自己也非常节俭,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其实,他曾多次辞谢高薪聘请,去大学当教授、校长,或去当教育厅长。他曾说:“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陶先生和同学们一起喝稀饭,并鼓励大家“勒紧裤带共度难关”。在南京陶行知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套西服,是先生唯一的正装,一穿就是几十年。
????损己舍家为人民
????陶行知对家庭子女的爱是深沉而厚重的,但因为“损己舍家为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并不能时刻相伴家人左右,他对家人的爱,更多的只能通过书信来表达。长子陶宏曾说过:“如果说父亲对我们有什么教育的话,恐怕大部分都是从书信以及他的生活与他的事业的体验了解,从他给别人的书信,从他的文章得到的。唯其如此,他虽然很少有机会直接教育我们,但是其影响却较之所谓一般的教育更为深刻。”二子陶晓光也曾追忆道:“作为老夫子的孩子,我们和他相处的日子是不多的。不在一起,书信就成了我们联系的主要工具。他给我的信是我的珍宝,宝中之宝。”
????【后人风采】儿孙自觉传承家训遗风
????陶行知一生育有四个孩子,长子陶宏、次子陶晓光、三子陶刚、四子陶城,他们始终都遵循行知先生的教导,自觉践行“爱满天下”的家风遗训,在不同时期,为传播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陶行知的四个儿子彼此之间团结互助,患难与共,感情极为深厚,长子陶宏1915年生于南京,他参加了陶行知在国内的大部分教育活动。从1928年在晓庄学校学习起,他先后制定“十九年度陶宏计划”、协助开展“科学下嫁”运动、参与编写儿童科学丛书以及参与筹建育才(重庆)学校自然组等活动。先生去世后,他调到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任教,后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工作,成功地研究出我国第一代彩色胶卷,是中国感光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次子陶晓光生于1918年7月,1923年,他在家中教奶奶学习《平民千字课》,正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的雏形,“成为中国第一个小先生”。20世纪30年代,他与表叔曹子云一同自行组装了手提式直流无线电收音机数十台,带着发电机与放映机到农村为农民放电影。20世纪80年代,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级干部、无线电专家。
????三子陶刚,生于1919年11月,作为名人之子,一生甘于平凡、默默无闻,却是一名真正的“真善美的农人”。
????四子陶城,1924年11月出生,他在抗战期间于上海积极宣传抗日,和其他青年共同创办《抗日每日战报》,还参加了上海童子军。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九龙坡交通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新中国成立后,陶城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的工程力学教授。
????受家风的熏陶感染,行知先生的孙辈们也多从事教师、工程师的职业,他们恪尽职守,低调做人,积极探寻与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