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行走在谯城区十八里镇小怀村,笔直整洁的乡村道路穿过错落有致的民居伸向远方;笑意盈盈的村民正在田间、工厂里辛勤劳作;在独具特色的游园广场,老人们闲适地唠着家常……干净、靓丽、优美的“高颜值”村落,诠释着人居环境的不断提升,同时也浓墨重彩地描绘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
近日,安徽省2024年度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名单出炉,我市包括小怀村在内的8个行政村入选。乡村振兴,向美而行。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广袤农村正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转变。
内外兼修推动“环境美”
抬头是“画”,入目是“景”。走进小怀村,金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小麦与村庄、田园、道路相映成趣。村庄里,一幅幅活灵活现、温馨自然的艺术墙绘跃然呈现在墙壁上,使墙面有了温度,也有了“灵魂”。
“现在房前屋后都干净了,村里刚把门口池塘的漂浮物又打捞了一遍。家家户户改造了厕所,使用起来方便又卫生。”村民李先胜细数着村里的新变化。
小怀村因地处偏僻,无集体经济,发展迟缓,曾是出了名的困难村。如今的小怀村,重点实施了整村基础设施建设、景观绿化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小怀村有个村庄叫“柴洼”,村里竹林清幽、古韵悠长,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进入柴洼村,一棵近200年树龄的古皂荚依然屹立。皂荚树旁边是两处粉饰一新的砖瓦房,这是村里的“村史馆”和“农耕文化馆”。通过村史馆内的文字和图片,记者了解了柴洼村的前世今生。
“过去,这门前的小广场还是个臭水沟,村里进行了改造,现在这里成为村民的健身场所,每天晚上都很热闹。”小怀村第一书记朱宇鹏说。
柴洼村还设置了一个农村改厕展示区,展示了改造后的厕所地下管道布局。“一些村民对改厕工作存在抵触情绪,去年,我们在村里设置了这个展示区,通过这种方式让村民直观地了解到改厕是环境保护的措施之一,更是一项健康投资。”朱宇鹏说,目前全村改厕率达到了90%以上,现在,这个展示区已成为谯城区“首厕过关制”示范教学点。
春风轻拂,万物复苏,小怀村又开始了人居环境整治的“春季攻势”。在全村开展抓“六清”治“六乱”行动,同时推广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林园、小药园“五小园”建设,增加传统民俗特色,提升文化涵养,增加文化氛围。栽树种花建设景观墙、景观带,让人居环境美起来、亮起来,留下乡愁,留住记忆。
小怀村村容村貌的提升只是我市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乡村是农民的生活家园,我市积极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风貌保护,合理利用传统建筑,保护好具有地域特征的古树名木、砖井砖桥等,保留乡愁村韵。新面貌不但体现在“面子”,还有“里子”。我市还深化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目前全市完成改厕38.1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6%,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垃圾围村”现象基本消除。78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日处理能力达11万吨。
提质增效推动“产业美”
春季虽然不是桔梗采收的季节,但依然是小怀村志刚桔梗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旺季”。在合作社的晾晒场,村民们正在忙着刮皮、清洗、翻晒桔梗。
“我们刮桔梗是按重量计费的,我一天能刮400斤,挣160块钱。”60岁的村民李赔兰一边动作娴熟地刮着桔梗,一边对记者说。
十八里镇志刚桔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蒋辉,是一名多年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的大户,一直以来,苦于土地限制不能扩大规模。去年,小怀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得知情况后,立即上门与蒋辉协商,以谯城区“三变”改革为契机,利用闲置建设用地建设烘干房,发展村集体经济。
“村边上有片近15亩的建设用地被村民种上了杨树,我们积极做好群众工作,把土地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并从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中出资65万元建设了烘干房租给蒋辉使用,每年租金6万元。”朱宇鹏说,烘干房和晾晒场还免费供本村“九类”困难人群使用,蒋辉又出资230万元建设了晾晒场和仓库。
“我们合作社一年初加工桔梗1600吨,除收购本地桔梗外,还从内蒙古外购桔梗进行初加工,村民一年四季都有活干。”蒋辉表示,合作社已吸纳灵活就业人员80人、固定就业人员20人。
小怀村以特色中药材种植及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5个行政村。一年来,该村通过盘活“老三资”深化农村资源改革,将“老三资”谋划建设振兴工厂、振兴农场、振兴光伏“新三样”,助推乡村振兴,先后投资建设37座阳光大棚发展蔬菜种植,引进企业建设藏红花加工基地。2023年,小怀村村集体收入达95万余元。
今年,小怀村利用废弃校舍正在建设一个冷库,对外出租,在满足合作社中药材和粮食仓储的同时,免费供村里困难人群使用。
“现在冷库正在加紧建设,预计5月中旬可以建成。”朱宇鹏说,接下来,该村将继续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此外,在传统中药材种植的基础上,我们完善了休闲游憩、研学、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地打造了特色乡村旅游业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使村庄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
建设和美乡村,基础在产业、潜力在产业、希望在产业。我市科学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培育发展蔬菜、中药材、果木花卉、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中药材生产居全省首位,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20万亩左右。全市“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06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45个。
乡村治理推动“乡风美”
大门上悬挂着“和睦家庭”“星级文明户”的标牌,院子里各个角落干净利落。拿着“美丽庭院”的荣誉证书,女主人刑继荣的笑声飞出了客厅。
“我们村每季度评比一次‘美丽庭院’,然后再从中抽取有亮点的庭院,参加镇、区‘美丽庭院’评比。”朱宇鹏说,在小怀村,以女性力量为主的“美丽庭院”创建,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如今,小怀村已创建村级“美丽庭院”235户,镇级78户、区级41户,把文明风尚、家风建设、健康文化有机融入美丽家园建设。
和美乡村从哪里来?离不开优美的环境、发达的经济,更离不开人的素质的不断提升。结合环境整治,小怀村还积极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和睦家庭”等评选活动,织牢、织密文明创建网格,乡风文明水平不断提升。
“过去,我们的评选只有精神奖励,去年,我们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集体收入增加,对今年获评‘好婆婆’‘好媳妇’‘和睦家庭’的村民,我们还加入了物质奖励,给他们发了床上用品四件套,更好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朱宇鹏说,接下来,该村将继续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村民议事会等“一约四会”作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乡村文明建设,培育良好的民风家风乡风。
乡村美,要“颜值”,更要“内涵”。近年来,我市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引导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前,全市已有13个村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32个村镇获评安徽省文明村镇。建立红白理事会并制定章程,全市村和社区全部建立村(居)规民约,“一约四会”实现全覆盖。蒙城县许疃镇土桥村等3个美丽乡村的村规民约获评全省优秀村规民约。
振奋龙马精神,不负大好春光,我市正在奋力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精品村创建、中心村提升、自然村整治”的思路,培育乡村产业,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依托平原风貌,深挖老庄文化、红色文化、酒文化、中医药文化等内涵,打造具有文化厚重、健康养生、田园风光等地域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特色品牌,力争到2027年,建设精品示范村70个左右、打造示范县2个。
村落净美,产业兴旺,民风淳朴,亳州乡野大地正涌动着发展的活力,焕发新的生机!(记者 曾莹莹 实习生 薛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