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旅游

上海以改革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

   2018年上半年,上海16个区改革创新有哪些主要亮点?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2018年上半年上海各区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各区积极落实全市打响“四大品牌”、优化综合营商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决策部署,全力抓开局、抓落实,持续推进改革创新、深度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筑区域发展战略优势

  《报告》显示,上海各区各展其能,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各区积极对接上海“四大品牌”建设,紧锣密鼓出台了系列文件,明确了工作目标,建立了推进机制,构建了总体框架体系,细化了考量指标体系。

  增强城市核心功能,彰显“上海服务”辐射带动。浦东新区发挥金融要素市场功能,上海保交所受中国保监会委托管理中国再保险登记系统,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原油期货正式上市。静安区积极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打造多种类、多层次、功能互动、协调统一的全球性的国际营运/贸易/服务商体系。宝山区在全国率先开展邮轮船票试点,邮轮旅客口岸通关人均6秒,领先全球。

  深化创新转型升级,构筑“上海制造”示范廊谷。松江区聚焦“6+X”产业集群发展,建设上海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转移先导区和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高地。奉贤区聚焦美丽健康产业,全力打造东方美谷品牌。闵行区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军民融合,国际技术交易市场正式落户,国家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上海市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完成双落地。

  营造新型消费体验,提升“上海购物”消费品质。静安区围绕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时尚地标建设、静安后街经济、品牌集聚、商业创新和商旅文体联动等五个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商圈的品牌集聚度、消费创新度、时尚引领度、消费贡献度和消费便利度。黄浦区聚焦商业项目、品牌服务、公共空间、数字应用、文化体验等要素,加快发展体验型、主题型、休闲型、创意型、智能型等新兴消费业态。

  深度挖掘城市记忆,打造“上海文化”靓丽名片。普陀区聚焦人文和历史资源,实施红色文化传承、“苏河十八湾”魅力和文化创意产业等3项提升工程,深度挖掘苏州河城市记忆。青浦区利用丰富的古文化、水文化资源,打造“一廊一轴三区”文化空间发展新格局。

  提高政务服务效率能级

  《报告》显示,上海各区积极提高政务服务效率能级。各区重点聚焦世界银行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中企业开办、施工许可证取得等“短板”进行简化优化,积极推行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快递送、不见面等措施。青浦区实施企业开办流程再造,企业开办平均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全区45家经济小区全面取消各类服务费用,预计减轻企业开办和运营成本约830万元。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创新。长宁区积极探索企业登记从“一照一址”向“一照多址”转变、网络市场监管跨省市合作。浦东新区深化实施“证照分离”改革,新一批47项改革任务基本实施到位,企业办税、医疗器械、文化3个领域深化改革举措全部落实。

  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徐汇区构建“指尖上、家门口、一体化”智慧政府工作体系,率先建立唯一标识的统一身份认证体系、覆盖全区的电子证照库、电子证照互认共享机制,建成“综合窗口”服务机制。虹口区推进网上办税,推出自助领票、专业配送、就近取票等创新服务,涉税事项网上办理率和网上申报率分别达到97.41%和99.04%。

  营造开放创新活跃氛围。杨浦区推出“创城e点通”等便利化改革举措,营造“创新杨浦”优质环境。

  促城乡融合高水平发展

  《报告》显示,上海各区瞄准高品质生活,着力推进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

  推动重点地块更新改造。宝山区推动重点地区转型,南大地区定位为南大生态智慧城(上海智谷),吴淞工业区定位为吴淞创新城。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浦东新区着力建设美丽街区、美丽家园、美丽乡村,实现城市设施、环境、交通、应急(安全)等方面的常态长效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上海郊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高水平城乡融合一体发展。

  加强规划引领与政策工具创新。如金山区探索设立乡村振兴发展投资基金,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及村庄规划编制;奉贤区出台促进农民增收、实施轮作休耕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9项专项政策。

  推动关键领域改革发展。如青浦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山区注重农村生态建设与社会建设,奉贤区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再造奉贤生态优势相结合。

  把“一网通办”做实做细

  《报告》提出,各区要做实做细“一网通办”,进一步提高企业审批事项全程网办比例。加快弥补营商环境短板弱项,研究建立具有本市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鼓励各区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的基层创新实践,及时在全市组织复制推广。

  在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不断培育增长新动能。《报告》建议,创新产业、园区合作模式,鼓励张江、漕河泾等品牌园区和上海电气等大型企业加快布局长三角。

  《报告》提出,创新旧区改造思路、办法和机制,破解旧区改造面临的资金难题。加快完善区域大运量、快速化交通体系,进一步优化郊区社会事业布局,着力解决农民建房、增收难题。结合实施“路长制”、架空线整治,垃圾分类管理、水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54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