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应用场景颇多的浙江 低空飞行还要闯过哪些关?

  浙江在线8月26日讯(见习记者 祝依凡 通讯员 朱建美 李清 单继鹏)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低空经济成为今年一大热词。

  8月初,浙江印发《关于高水平建设民航强省 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的若干意见》,计划从低空新基建、应用场景、产业链等方面入手,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6月底至今,浙江低空的热度有增无减。无可非议,低空产业是一块“大蛋糕”。中国民航局测算,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达到2万亿元。因此,长三角三省一市纷纷出台规划及政策,抢先入局。

  然而,想要吃下这块“蛋糕”却没那么容易。即使浙江在场景应用、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低空产业的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在大规模应用到来前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面对长三角三省一市激烈的低空竞争,浙江有何优势与短板?正在做着哪些探索?产业如何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群协同发展?在浙江,有一大群人正不断探索着这片庞大而又新兴的空域。

  多山多海岛的浙江 如何探索场景的商业化之路

  “七山一水二分田”是浙江独特的地理条件,凭借着自身多山多海岛的地形,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中有着最为丰富的低空应用场景基础。

  以建德为例,航空小镇毗邻千岛湖,拥有着覆盖整个湖面多达5700平方公里的管制空域,是全国最大的单片低空空域之一。因此,应急救援、森林消防、低空旅游、短途运输、训练飞行等多种应用场景都可以在这片区域开展。据统计,2023年千岛湖通用机场年度飞行23026架次,在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通用机场中排名靠前。

  此外,在短途通勤领域,舟山机场推出的“海岛快巴”项目,已进入常态化运行,让岛屿间“打飞的”成为现实。在低空物流领域,杭州不仅开通了城市区域内无人机配送航线,7月初,浙江首条横跨江浙两省的长航距低空物流配送航线成功试飞……

  然而,在这些应用场景的背后,也藏着一个最难攻克的问题——运营的企业需要有造血能力,这些场景的商业逻辑该如何跑通?

  杭州作为民航局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也是国内最早进行无人机城市场景商业运行探索的城市,有着近300余家低空运营企业,它们同样面临着这一难题。

  “核心问题是应用规模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从而加深商业化进程。”杭州市综合交通运输研究中心综合运输部副主任钟璧樯坦言,以无人机物流配送为例,一方面货源不充足,另一方面运输效率的盈亏点尚未达到,成为主要的限制原因。

  这些问题,是企业们正在突破的方向。率先拿到中国民航局颁发的0001号特定类无人机试运行牌照的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早在2016年就开始了商业化探索。

  在公共事务负责人杨墁看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依旧在于——挖掘更多用户愿意持续付费的场景并加快落地应用。

  “根据我们的经验来看,无人机物流配送的优势在于快速和精准,5—25km的配送距离区间里,无人机较人力相比更具成本优势。在产业初期,从较高时效要求和较高货值的场景切入,再通过飞行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低空航线网络。”杨墁表示,迅蚁这些年来深耕的医疗配送和即时配送的两大板块正是基于这一逻辑展开。

  场景才是低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目前,迅蚁正在和京东、闪送等平台洽谈即时配送合作,同时也和相关需求方探索“多式联运”的可能,不断打开低空物流的想象空间。

  同样,杭州在7月初出台的《杭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案(2024-2027)》中,也提出要进一步培育市场需求,拓展低空应用多元场景。“我们想要通过市场的手,加以政府补贴驱动,鼓励企业去做更多的场景探索。”钟璧樯说。

  越来越多的机型 空中“交警”该如何监管

  除了在应用场景上的优势,浙江省发规院宏观经济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吴骏毅认为,早些年浙江在通用航空领域上的布局,也为低空经济在基础设施、航线、飞行服务“三张网”的建设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何为通用航空?简单来说,就是除了运输航空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比如从事工业、农业、林业等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等方面的飞行活动。

  浙江在这些年不仅建成了一个个通用机场,开通了一条条航线,在建德航空小镇的东北角,还坐落着2019年建成投运的的浙江省低空飞行服务中心。

  “飞服中心的功能类似于空中‘交警’,告诉飞机能不能飞、往哪飞、天气如何等等。”浙江省低空飞行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杨正说,中心已完成全省900米以上低空空域通信监视信号全覆盖,实现全域低空飞行“可视化”。

  不过,随着低空经济的兴起,对低空飞行的服务与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最直接的,是服务对象变了。在通航领域,使用的飞机往往是有人机;而在新兴的低空产业,流行的是无人机和eVTOL。

  “服务对象的改变,对我们而言不仅仅是服务范围的扩大,而是管理模式的改变。”杨正解释道,由于无人机的数量庞大,传统通航的“一对一”管理模式不再适用于无人机管控。因此,企业正着手研发全新的“无人机管服平台”。

  首先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准确监测到低空飞行中的无人机,也就是解决“看得见、叫得到、管得住”的第一步。

  “无人机的信号发射系统与有人机大不相同,信号监测技术十分复杂,现有的技术成本太高,而且目前全国都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因此我们走的每一步,几乎都是首创。”浙江省低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航公司)副总经理胡方三告诉记者。

  有了发展通航打下的基础,目前,省低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正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开展无人机平台运营体系与功能架构设计研究,对接行业主管单位,积极探索平台建设的框架及功能定位,形成了初步思路。

  城市间协同发展 如何融入长三角的低空竞争

  有优势,自然也有发展的短板。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浙江还缺一个低空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引进和低空产业链相关的制造企业,是当下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

  “一方面,政府可以凭借多样的应用场景去吸引相关制造企业前来试飞,从而推动产业落地。另一方面,可以打好浙江本土相关民营企业这张牌,通过注资等方式推动有相关产业基础的企业转型进入低空赛道。”吴骏毅表示,除此之外,浙江在低空基建、法规等方面亦需要不断完善。

  今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的低空,热度居高不下,城市间的协同发展也被提上日程。8月16日,上海市印发《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将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并计划未来将在低空基建、场景应用等方面与长三角城市联合发展。

  三省一市,各有不同的产业侧重。安徽合肥力争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空之城”,形成涵盖整机、零部件、后市场、检验检测等完备环节的低空经济产业链。

  江苏南京是省内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之一;苏州已开通低空航线21条,通航飞行量位居全省第一;亿航智能eVTOL低空经济产业基地及运营总部项目已经落户无锡。

  上海低空经济形成了以无人机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据《上海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上海拥有超过300多家获得民航华东局批准的无人机通航企业,涵盖了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等多个环节。

  “浙江在航空器零部件的制造上,有着一批龙头企业,比如机器视觉、电驱电机产品等等。未来可以与长三角其他省市的产业链形成配套。此外,在航线开辟上也可进一步与上海、江苏等地形成协同”,吴骏毅说。

  据悉,从舟山群岛到上海的无人机海鲜运输,是在上海已经逐渐走向常态化的一条无人机运输航线,也是国内首条百公里的无人机海鲜航线,未来预计每天将开通10个架次。

  下一步,胡方三告诉记者,浙江省低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将从低空基础设施和新基建、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低空产业综合服务、低空产业投资孵化四方面入手,推动浙江省低空产业走稳落实。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6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