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街道大儒巷内一家大饼店最近爆红,很多外地游客专门来这里买“蟹壳黄”。小店爆红的原因是,11月11日晚上,浙江卫视《风味人间》第三集专门介绍了这家店和苏州的“蟹壳黄”烧饼。
在这家小店的对面,苏州古城内首家分散式精品酒店进入开张倒计时。酒店开在一座清代大宅院里,在这里,住客们能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苏式生活方式——譬如,早上去街对面的大饼店,与老苏州们一起排队买早点。
几乎每一天,苏州古城内都会出现类似的让人眼前一亮的场景,而这些场景释放着同一个信号:这座古城正渐变成为一个新“增长极”。
和那些飞速发展的新城区相比,苏州古城曾经落寞过。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晋江经济时所说的“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在坚持古城保护的过程中,古城的决策者发现,小桥流水的古城本身就是他们的本地优势;依托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发展全域旅游和文创、科技、商贸产业,就是适合苏州古城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城市更新”让古城越活越年轻
“真的连做梦都想不到,平江路会有今天这样的繁荣。”平江街道钮家巷老居民朱小宝感叹道。
朱小宝曾经在钮家巷3号生活了大半辈子。这里是清朝著名的“状元宰相”潘士恩的故居,新中国成立后成了“七十二家房客”的大杂院,一度隐患重重。如今的钮家巷3号已修缮一新,成为苏州状元文化博物馆,而朱小宝也告别了“蜗居”,搬进了现代化安置小区,以前和她一起挤在状元府里的邻居们,也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状元府的变迁,是苏州古城“城市更新”的一个生动案例。古城“城市更新”,集中体现在平江路上。和其他老街巷不一样的是,平江路两侧几乎没有一根电线杆——当初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施工时,把9种13条管线全部铺设到了地下,然后盖上了古老的石板,这样一来,既没有破坏老街的风貌又改善了环境。
古城要保护,同时也要发展,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城市更新”就是兼顾保护与发展的一种模式:严格保护历史建筑的本体和历史街区以及古城的整体格局、风貌,在局部细节或者配套设施上进行与时俱进的改进。
除了硬件上的升级改造,“城市更新”还包括建筑物功能的嬗变。“金谷里”就是一个生动案例,这里原本是吴县丝织厂的厂房,而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集民国时期风情艺术酒店、高级服装定制店、艺术馆、西餐厅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城市更新”为平江历史街区注入了勃勃生机,2017年,街区接待游客约444.6万人次。
2018年,市规划局开始推进一大批古城街坊的城市设计工作,目前,已经有3个设计方案出炉。古城25号街坊,总体定位为“古韵今遇、浸园漫游”。“古韵今遇”强调“遇”字,即古今时代、文化的充分碰撞、融合、激发;“浸园漫游”强调“漫”字,即有别于观前商圈人流如织的观光购物,突出“漫生活、漫度假、漫游憩”的特色。古城15、23号街坊功能定位为“传统工商文化聚集区、典型苏式生活体验区”。古城12、13号街坊定位为“面向世界的文化展区,示范全国的创意园区以及活化古城的生活街区”。
这些街坊城市功能定位的明确,昭示着苏州古城将迎来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城市更新。
深厚文化积淀就是古城“发动机”
工业曾是古城区的经济支柱,而随着古城保护的逐步深入,从1990年代开始,古城区的产业结构按照“退二进三”的思路逐步调整,到目前,大、中型工业企业已全部完成外迁。
姑苏区经科局局长杨国栋告诉记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使得古城区经历了巨大的“阵痛”。
“但我们始终坚信,苏州古城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这是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杨国栋说,而古城的劣势是可以逐步消除的,因此,“只要坚持古城保护,我们迟早会突围。”
古城“突围”的曙光出现在平江历史街区。2005年,历史街区确定以文化休闲旅游为主要业态。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公司董事长赵云峰说,平江路必须姓“苏”和“文”,而不能搞成“小商品市场”“猪蹄一条街”。
2013年,周立言在平江路上开了一家“荷言”旗袍店。在苏州大学读研期间,周立言的主攻方向是明清戏曲。苏州古城的传统文化积淀是她的创作之源,比如在米兰世博会上亮相的“姹紫嫣红”系列旗袍,设计灵感就来自昆曲《牡丹亭》“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
如今,“荷言”旗袍店已成为平江路上知名的文创商家,与猫的天空书城、羿唐丝绸、初见书房等商家,共同成为这条古街的代言人。
姑苏区古保委副主任裴泓介绍,苏州古城正在成为一个全域旅游目的地,现在已经形成了12条古城深度游线路。
2017年11月,“德必姑苏WE’’”文创园入驻平江历史街区,将一家制药厂的旧厂区改造成一个新苏州园林式的文创基地,虽然租金与高档写字楼相当,但短短一年间已经招进了40多家文创、设计类企业。园区经理陈益人告诉记者,“WE’’”是德必集团最高端的产品线,“在总部所在地上海以外,我们只在3个地方开了WE’’园区——苏州古城、北京天坛、意大利佛罗伦萨古城。”
杨国栋介绍,植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苏州古城区现在已有文创园20个,聚集了1500多家文创企业。“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苏州古城文化IP。”杨国栋说,以独有的文化元素和文化IP为核心驱动力,大力发展IP经济、授权经济,积极探索文化新经济发展的“姑苏模式”,“这是我们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核”动力迸发,打通发展快车道
2012年,古城三区合并成立姑苏区,苏州市委、市政府将姑苏区定位为苏州的“核”。
“苏城古城,可谓‘核中之核’。”杨国栋表示,近年来,随着古城保护效应的显现以及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苏州之“核”正吸引着各种发展要素的聚集。
深入推进以科技、文化、资本、酒店等为主的“点题式”招商工作。2017年12月,姑苏区在深圳举办发展投资说明会,签约50个合作项目,金额达112亿元。2018年8月,举办精品特色酒店投资品鉴会,签约4项战略合作协议、12个高端精品酒店民宿投资项目。储备、落地了天安云谷、博信股份等一批优质产业项目,大多数为上市公司、行业百强企业、总部企业。目前,天安骏业集团打造“姑苏云谷”产城融合社区,一期项目已正式运营;上市公司博信股份已完成整体迁入,实现姑苏区主板上市企业零的突破。
科技创新的动能日渐彰显。姑苏区目前共有4个国家级科技创业园和6个省级科技创业园;建有56个企业研发机构、4个企业院士工作站、4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个重点实验室。联合热工研究院、清华核研院、清华汽研院,共建“江苏白鹭紫荆创新中心”,目前该中心投入运营,已引进华清核测、怡星科技等企业;与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苏州中心合作共建江苏中科育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将中科院的高新技术有针对性地向姑苏区转移。加大科技招商力度,睿核众芯、中科清宇、中科鸣石等一大批高端科技服务业项目成功落户姑苏区。
信息化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区的信息化企业已从三区合并前471家跃升至3566家,正从单一、初级的软件开发和集成电路组装,向软件和信息服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业态发展。
据统计,2018年1月至10月份,姑苏区的一般性预算收入同比增幅高达30%,增速居苏州市之首。
观察者说
加快顶层设计找准古城的“赢利模式”
苏州科技大学教育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居易教授认为,古城本身就是苏州古城发展的动力之源,在古城保护的基础上全力发展文旅产业,这是最适合苏州古城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目前,苏州古城对国内外旅游者吸引力最强的还是苏州园林。”居易说,虽然近年来,相关部门和企业也陆续开发了一些新的旅游产品,但它们的品牌效应远远不如园林,“苏州园林为什么会成为苏州古城最强大的IP?那是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打包的世界遗产群,就好像五个指头聚拢在一起捏成了拳头。”
居易认为,目前苏州古城的文旅产业开发应注意避免碎片化倾向,不能遍地开花,而要重点突破,“做好通盘的顶层设计,为整个古城找准赢利模式。”
居易说,自由行游客将成为将来旅游市场的主力军,他建议顶层设计首先要从让游客们“吃什么”“玩什么”“带什么”三个方面入手。
“吃什么”——以苏州深厚的美食文化为基础,打造一个有规模、有品牌、有号召力、有情趣的古城特色美食街区,“要让这个街区响彻全国,成为游客们在苏州吃饭的首选目的地”。“玩什么”——尽快突破苏州园林“一枝独秀”的尴尬局面,挖掘并整合古城资源,形成新的“拳头”,比如,在平江历史街区内打造全国最大的古民居客栈群,做大做精水上游等等;同时,古城要和周边的山水、古城、乡村等资源紧密互动,形成产品线。“带什么”——立足苏州深厚的民间手工艺、糕点等基础,开发具有鲜明苏州特征又面向大众、适应新时代消费者的旅游商品。
记者手记
文化也是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理论。
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在苏州古城里,我们发现文化也是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苏州古城而言,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丝毫不亚于科技。
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文艺的人,曾经不自觉地在心里给平江路贴上了“小资”的标签,认为那里的风花雪月与自己无关。最近,因为要采写这一组系列报道,所以经常去平江历史街区转悠,发现这里并不全是风花雪月,准确地说,风花雪月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这里,有着浓郁的、活生生的烟火气,比如,烧饼店、豆腐脑店、书场,而它们与旗袍店、概念书店、酒吧等混搭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圈”,既有下里巴人又有阳春白雪。“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一千个游人,就有一千种对苏州古城的梦想,而不管哪一种梦想,几乎或多或少地在这里能够得到满足,这个“生态圈”的奇妙就在于此。
催生这个“生态圈”的土壤,就是苏州古城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在平江历史街区,古城对外来新生事物的“吸力”已经十分明显。如果哪一天,你突然发现小巷深处又有年轻人新开了一家别具一格的小店,请不要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