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首页>地方频道>苏州>要闻

苏州丨高质量发展,如何念好“人才经”?

 

2.jp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挑战,面对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时代要求,苏州坚定不移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着力以人才驱动引领创新驱动,努力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

  人才促发展,发展兴人才。重视人才、重用人才、成就人才,是苏州与生俱来的城市基因。经过多年的经营和发展,苏州已成为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聚宝盆”。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超过276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24.5万人,国家级人才引进工程创业类人才数量多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总数连续十二年领跑江苏全省。苏州市已连续八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十大城市”。

  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

  加高加宽加厚人才政策“金字塔”

  镜头

  朱忻,美国密歇根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曾任美国硅谷知名半导体公司高级咨询师,中国国电集团新能源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多年来致力于砷化镓、磷化铟等化合物半导体器件的研发。2012年,朱忻率团队成立苏州矩阵光电有限公司。他说:“我之所以会来苏州,其实是被这里的创业精神感召了。我来了之后,还把朋友和以前的合伙人、投资人拉了过来。”

  朱忻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级人才工程集成光电研究院院长,这个由他联合多位院士、博士创建的研究院,是全国第一家以集成光电为研究和产业化方向的国家级人才工程研究院,也是目前江苏省内唯一企业化运作的国家级人才工程研究院。2015年,经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现在已经成为当地以才引才的一个高端平台。

  “光电产业全球市场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要想抢下这块诱人的大蛋糕,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朱忻说。

  目前,该研究院已集聚7名国家级人才工程专家、10多家公司,覆盖上游芯片设计、中间生产、下游系统生成以及市场销售全产业链,预计几年内将形成一个百亿级的集成光电产业园。“我希望在创业精神的指引下,我们能一起继续向前,尽快成为苏州上市企业中的一员。”

  其实,“朱忻们”是来到苏州这片广阔天地,实现超越自我的人生理想的众多海归人才的一个缩影。

  作为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资源互动平台,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已经举办了十届。这10年来,共有2.27万余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携2.39万多个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创业周对接活动,其中博士以上学历占比56.2%,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和工作经历的占比73.4%;累计落户项目4737个,实现注册资本364亿元。其间,共引进、培养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125人,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233人,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440人,成为苏州市高层次人才项目持续供给的一个重要源泉。

  而苏州的引才工作绝非仅此一招。只有人才的加速集聚,才能让苏州在世界创新发展的潮流中赢得一席之地。早在2007年左右,苏州就把如何吸引优秀人才的重点放在了政策上。出台了关于吸引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的专门文件。“在全国范围来看,苏州是人才工作探索非常早的地区之一。”市人才办有关负责同志介绍。

  政策实施过程中,从事人才工作的同志敏锐地发现,仅靠单个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也远远不够,必须积聚大量中层和技能型人才团队,同时社会进步还需要医疗、教育、文化等全方位专业人才的引领。于是,政策体系不断被加高加宽加厚,不仅面向领军人才,而且关注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人才范围也从科技领域扩展到文化、卫生、旅游等多个方面。从2010年起,苏州市相继补充完善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形成了从塔尖到塔基,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的“金字塔”式人才政策体系,这一体系被称为“姑苏人才计划”。

  “姑苏人才计划”体现了人才团队建设和人才梯次开发的理念。这套政策着力引进和培养重点和新兴产业领域的中高级人才,加大关键社会事业领域人才资源的调控力度,以人才资源的优先开发和优先积累,助推苏州在发展方式转型进程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战略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6年9月,苏州全新出台“人才新政40条”,实施人才引育“七大工程”。目前已相继出台25个实施细则。特别是最新出台的《人才乐居工程实施意见》《优秀人才贡献奖励若干意见》,聚焦人才发展痛点、堵点、薄弱点,在人才中引起了很好反响。各县级市、区也已出台人才新政,并制定配套细则120多项,形成了市县联动一盘棋的良好格局。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加速集聚,催生了纳米材料、生物医药、光电等一批新兴产业,促进了纺织、机械、冶金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据统计,全市各类人才总量276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4.5万人,高技能人才57.7万人,累计入选国家级人才引进工程262人,其中创业类人才135人,江苏省“双创人才”累计达873人,多项人才指标位列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引才政策要符合实际,坚持需求导向,统筹考虑就业、教育、医疗、交通等承载能力,不要乱发“帽子”,不要简单许诺一大堆物质条件,不要没有目的地撒大网。苏州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开展人才工作。去年10月,苏州出台实施《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快推进国际化人才高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进一步提升人才引育精准性,着力集聚顶尖人才、大力引进领军人才、优化储备青年人才、统筹引育各领域人才,并进一步增强人才机制灵活性。

  聚焦产业精准发力

  营造人才创新“生态链”

  镜头

  2008年,昆山启动建设国内第一个小核酸产业基地,率先布局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十年来,昆山始终滚动支持一批处在产业开发临界状态的小核酸及生物医药项目发展。

  2014年,该基地入选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2017年被评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做核酸、到昆山,用核酸、看昆山”成为业内共识。“十年磨一剑”,昆山小核酸特色产业集群已经崭露头角。

  随着技术、人才和资本的快速聚集,小核酸被“激活”了,这让身为苏州瑞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梁子才感触颇深。他认为,昆山完成了本该由国家主导、地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昆山打破地域限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最终刺激生物医药产业从“休眠态”转变为“激活态”。

  昆山坚持以知识创新驱动技术创新的发展理念,构建了小核酸技术、重组蛋白技术、纳米医用材料、基因编辑技术等技术平台,先后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及“863”项目19个、省以上各类科技项目近百个,引进相关领域高层次专家20多人,近20个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品种开展临床实验,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的超百个。

  人才竞争力取决于人才集聚度,引得多、引得准,才能产生“群链效应”。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苏州已经具备了较好的集聚人才的基础条件,催生了更多集聚人才的平台载体。

  近年来,苏州与国内外23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2300多个产学研联合体,开展了17000多个项目合作;与国内外“大院大所”签约共建载体平台累计超过130家,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新组建的18个专业性研究院,有11个在苏州。截至去年底,全市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已有242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有112家。

  人才、平台之间充分融合、良性互动,才能产生最大的“溢出效应”。正是依托这些平台,苏州建成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在领军人才创业、青年科技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三个层面,形成了人才与平台载体的强融合、强互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叠加优势逐步显现。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打造高端平台、提升基础平台、搭建合作平台,进一步完善人才平台系统性。其中包括扩大博士后建站规模,每年新增省级博士后站点40家,力争每年升级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0家以上,并稳步推进市级博士后预备站建设。同时,加大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力度,未来三年新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30家、市级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60家。

  努力当好人才服务“店小二” “专业”:让服务更具亲和力

  镜头

  韩蓝青,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硕士、加拿大女王大学MBA,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2010年参加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落户太仓市,并创办了赛业(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他拉上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的弟弟蓝田博士一起回国创业。赛业生物刚开始运营时,年销售额仅有1500万元,但到2017年,销售额突破了1亿元。

  刚落户太仓时,赛业生物需要购置大量设备,并搭建新的团队,急需资金。但作为一家初创型科技企业,公司初来乍到,没有房产等固定资产做抵押,而且,银行也不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贷款很难。太仓市政府职能部门了解到企业的难题后,积极给予帮助。2014年5月,太仓市科技局、人才办、金融办等部门举办了科技型企业金融对接会,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13家银行、创投、担保公司负责人与80多家科技型企业进行了交流对接。赛业生物顺利贷到了资金。

  研发投入大是科技企业的共性,赛业科技的年研发投入达千万元,占销售额的10%以上。考虑到科技企业的研发资金压力,太仓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科创政策,帮助企业减轻资金压力。以2016年为例,赛业仅企业加计扣除退税和高企减税两项就获得了近200万元扶持。

  在“2011年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开幕式上,成立了国内首家服务于国家级人才工程的综合性投融资平台。截至今年2月,该创投中心共入驻股权投资管理团队157家,设立基金249支,管理资金近1700亿元,为1300家企业提供了股权投资,为4400家企业提供债权融资。

  招才引才,服务是关键一环。努力为人才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服务,让人才感受到一种温度和亲和力,这是苏州一以贯之的追求。

  相城区为进一步发挥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资源优势,提升党政人才队伍的国际化视野,自2017年起启动实施区域重点发展项目综合选拔专业人才工作,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引进一批优秀海外专业人才,充实到区镇两级机关事业单位、区属国有企业,协助推进全区重点领域工作开展,这些领域与人才吸引、人才服务都紧密相关。截至目前,相城区已成功通过三批选拔专业人才144人,力争到2020年底,选拔专业人才220名左右。

  如何更精准地把有限的引才资源用在刀口上?产业方向清晰了,人才引进培养就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

  2016年,苏州市建成运行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截至去年底,该系统共归集工业企业信息约12万家,采集12个部门2014年至2018年的数据1600万条,做到了规上规下企业全覆盖。通过大数据采集,该系统综合考虑亩均税收、亩均销售收入、企业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分成A、B、C、D四类,通过制定差别化政策,优先发展A类企业,支持发展B类企业,提升发展C类企业,限制发展D类企业。

  释放人才创新创业动能,关键在体制机制改革。打开“三年行动计划”,一系列工作举措清晰精准。在融资环境方面,苏州通过集聚各类创投机构,出台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为科技企业量身打造金融创新平台。在发展空间上,苏州鼓励并资助由高层次人才组织、引荐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和研讨活动,支持成立领军人才联合会、创业周落户企业联盟、博士联谊会等一批人才社团组织,通过专业化、常态化的活动,让人才圈、社交圈、学术圈、投资圈有效融动、跨界合作。在生活服务上,苏州有着更为精细的做法,对高层次人才在出入境、医疗、社保、住房、子女入学等多方面予以优惠,提供“一卡通”集成服务,切实帮助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到2020年,苏州还将力争90%以上的领军人才企业实现融资发展,力争每年为超过400家创新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托管服务,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能力。打造营商环境就是打造人才环境,而人才的聚集正在推动着苏州的蝶变。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37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