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生东海,长三角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汇聚起磅礴的力量。
2018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郑重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习近平在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式上重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作为国家战略正式实施”。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是党中央着眼世界竞争格局、全国发展大局和区域合作全局的重大决策部署。
一年间,苏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在对接机制、交流互动、重点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真正按下了“快进键”。今年7月,省委讨论了江苏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省内全域“六个一体化”的重点任务。10月,苏州《行动计划》发布实施,标志着苏州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蓝图设计”步入“施工落实”的提速关键期。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工作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苏州在“一体化”大写意中绘好苏州“工笔画”,聚焦重点、整体推进。
融入一体化发展
产业创新、区域市场激活发展新动能
今年是中国(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的“成人礼”。11月5日,记者走进刚刚布展结束的苏州电博会展馆,被新增的两个白底蓝字的展区吸引住了,分别是“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和“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展区同为江南园林风格,相邻而依,相映成趣!
“正是有了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信心,我们才有底气喊出工业互联网看苏州!”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信息化推进处处长归利江介绍,以5G为引领的工业互联网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新内涵。2018年苏州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近1.3万亿元,占到了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规模的9%,“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在全国打响,优势明显。
紧抓国家战略机遇,苏州市委、市政府成立市长三角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高站位”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对接活动,“高规格”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高效率”进行了一系列一体化发展探索,以重点对接合作为突破,共同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交通互联互通为抓手,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项目落地见效;以共建产业体系为重点,共同加强长三角一体化联动发展;以科技协同创新为导向,共同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动力引擎。
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去年12月1日,昆山市政府为福立旺精密机电(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发放了面值30万元的“上海——昆山”通用通兑科技创新券,这是长三角首张通用通兑科技创新券,实现沪昆两地科技创新券的跨区域使用、跨区域兑现,符合条件的昆山企业与上海科技服务机构实现了无缝对接,可以共享共用各类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更好承接上海国家科创中心建设的丰硕资源成果。
截至目前,沪苏两地签署了虹桥商务区、“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G60科创走廊等一系列协议。苏州分别与上海虹桥商务区、嘉定区、松江区、青浦区开展了全方位交流合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常态化区域联动机制,全面加强与上海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努力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贡献“苏州力量”。
“抱团”迸发能量,变革打通新路。由昆山、太仓、温州合作的一批“科创飞地”正在抓紧建设中,打通高端人才双向流动通道。苏州还充分发挥好苏州国际商务(虹桥)会客厅在上海的窗口作用,瞄准世界500强、大型央企、知名民企等领军企业,积极引进涉及长三角氢能高地、G60科创走廊新产业联盟的一批战略性、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强劲舞动“苏州制造”的科创翅膀。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州作为以外资和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大市获得了新优势,通过加大力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生物医药“四大先导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设外商投资项目475个,新增注册外资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1.11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6%,利用外资实现逆势增长。
服务一体化发展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构建城市群新格局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是保证。苏州瞄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要求,加快提升交通能级。
从1982年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到2018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历经36年,长三角城市间的互动日益频繁,经济社会彼此依存、相互交融,苏沪同城效应更加凸显。
今年年初,苏州轨道交通S1线正式开工建设,这条全长41公里、跨越苏昆沪的“超长线路”,成为昆山市东西向公共交通走廊及苏昆沪三地的交通联络线,昆山市民到上海市区和苏州市区都将十分方便。此外,通过多项举措,昆山迎来加速与上海交通融合的全新发展机遇,在与上海的交通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多条断头路陆续被打通。独特区位优势决定了昆山必将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随着多条铁路规划陆续出台,太仓也有了更明确的坐标定位——“沪宁”发展轴线上江苏进入上海的重要交通枢纽节点城市。沪通铁路将在太仓境内设置太仓南站和太仓站两个站点,太仓老百姓乘坐火车到上海只需要20分钟左右。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太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日趋完善,可谓是“公铁水齐头并进,江海河互联互通”。
当前,苏州按照《2019—2021年全省交通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三年滚动推进计划》,突出重点、强势攻坚,积极构建“丰”字形快速铁路网,争取在苏州北站设置动车所、在吴江汾湖建设十字并站苏州高铁南站,将苏州打造成为区域高铁客运枢纽、长三角核心区城际铁路网枢纽;整合提升港口资源,争取将太仓港港口支线铁路纳入省以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广苏州经验,抓好中新苏嘉产业园建设,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首个区域合作重大产业平台做得精致出彩。
在苏州临沪的“东大门”,昆山花桥与上海安亭早就签署了花桥安亭“双城共建”协议,双方在城市共建、产业共兴、民生共享、党建文化共研等方面列出对接清单,携手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样板区和省际合作的示范区。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八个更”要求,苏州扎实做好各项民生工作,使一体化发展成果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公共服务要优质均衡。支持与上海等地签署教育一体化联盟协议。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办学,打造昆山杜克大学等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通过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方式,对接区域优质医疗资源。探索区域养老服务协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与上海异地就医结算便利化水平。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苏州积极探索政务服务创新举措,目前已成为长三角区域“一网通办”的18个城市之一,实现51个事项跨省办理。在更高水平构建城市群格局方面,苏州不断完善多层次、均等化与高品质兼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年龄段的公共服务保障,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同时,苏州全面统筹谋划与上海的对接重点、合作区域、关键项目,聚焦历史文化名城等现有优势,打造苏州特色标识和特色品牌。
推动一体化发展
“黄金小三角”拓展长三角开放新空间
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11月4日上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区域公交开行仪式在上海市青浦区东方绿舟公交枢纽举行。仪式上,5条往来于三地景区、公交枢纽和镇区中心间的区域公交线路亮相并正式投入运营,用超过30个公交站点在先行启动区的五镇之间勾勒出交通“朋友圈”。
在太浦河沿岸、318国道汾湖杨秀港加油站西侧,有一片绿油油的麦田,这是一片新种的麦田,所属区域是汾湖华莺村。谁曾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40多家标识标牌小作坊“侵占”的脏乱之地。由于历史原因,汾湖华莺村曾集聚了大量标识标牌小作坊。最多的时候,全村714户人家,集聚的小作坊有1400多家。吴江区副区长、汾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琦告诉记者,如今,时代在发展、技术在升级,当年的“富民项目”也逐渐被绿色发展理念所淘汰。
事实上,无论是建区之初的“临沪战略”,后来的“苏州桥头堡,虹桥副中心”,还是2018年初提出的建设上海卫星城、打造生态科技城、谋划现代高铁城的全新“三城”定位,汾湖自始至终把融入上海作为首位战略。同时,区域内星罗棋布的湖泊、占比40%的水域、近1000万平方米的绿化覆盖面积、250多万平方米的绿地面积,让汾湖的生态优势更为彰显,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
作为示范区这个“黄金小三角”的重要部分,苏州正进一步理清发展脉络、找准战略重点,以敢于探索、敢于突破的奋进姿态,种好这块“试验田”,形成一个“强磁场”,共同开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征程。
从江苏省内看,苏南地区一体化发展程度较高,特别是苏锡常地区已经形成了连绵150公里的都市区。苏州是江苏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和主阵地,正积极探索苏锡常三地特色产业互补共生、重大设施互联共享、绿色生态互促共保的有效途径。
苏州抢抓战略机遇,不仅主动接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放大太仓、昆山、吴江的临沪优势,更以全域视野,主动作为、乘势而上,稳中求进推动跨区域融合发展,以局部一体化发展示范带动更大范围一体化发展,合力下好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的“先手棋”。通过加快制度输出、管理输出、理念输出,在全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贡献苏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