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首页>地方频道>苏州>要闻

江苏太仓:大手笔招才引才,当好人才“店小二”

  6月28日,上海市域铁路嘉闵线正式开工建设,同时,嘉闵线北延伸至太仓段举行工作动员会,“沪太同城”正提速。去年7月1日,沪苏通铁路开通运营,太仓实现与上海历史上的首次“接轨”,自此,“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成了太仓这座城的鲜明城市标识。

  其实,沪太两城的联系,早已甚为紧密。1921年,一批太仓企业家集股修筑的沪太路正式通车,沪太路自上海静安至太仓浏河,据了解,这是上海通往外省市最早的公路,距今已有整整百年历史,如今仍是连接上海与太仓的重要通道。改革开放之初,正是通过沪太路,一批上海企业和“星期天工程师”,将改革开放最前沿的风向、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导到太仓,为太仓多年位居百强县前列打下基础。

  多年来,太仓发展受益于上海资源外溢和发展红利。太仓与上海的关系也不断紧密:从最早的对接上海,到后来的接轨上海,到前几年的融入上海,再到如今的“沪太同城”。以太仓高新区为例,区域面积仅为太仓的七分之一,但主要经济指标均名列当地前茅,380多家德资企业在此聚集,被称为“中国德企之乡”。原因何在?就是依托上海嘉定汽车制造产业。

  未来的太仓将如何发展?太仓市委书记汪香元说:“今后,太仓将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北翼发展极,建设沪苏同城发展的先行地区。”事实上,无论是城市能级提升,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无不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去年3月25日,《太仓市创新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正式出台,明确提出在未来3年将引进3万名企业创新人才和1000名企业急需的高端人才。

  去年,第十二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开幕当日,把7月10日设为“苏州科学家日”。而在即将开幕的本届创业周上,将启动沪苏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提升计划。不难看出,沪苏同城化的想象空间正不断释放,人才要素充分流动至关重要。未来,建成“5+1”轨道交通体系的太仓,将进一步拉近上海和太仓两地的时空距离,有望吸引人才等要素加速聚集。

  寻求人才溢出

  沪太两城之间,有这样一群“候鸟”:他们日常生活在上海,却在太仓工作。此前,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一家企业刚完成融资,便从上海张江招募了一位首席财务官。这位财务官住在太仓“隔壁”的上海嘉定,以前他从嘉定的家里到上海张江上班需要1个小时,现在到太仓上班仅需约半小时。

  苏州瑞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精密光学、半导体检测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该公司创始人万新军原本在上海高校工作,2018年在太仓创立瑞霏光电。作为太仓领军人才,他的公司享受到前三年免场租等优惠,还获得了400万元的“苏科贷”,为企业初创解决了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万新军记得,当时为公司落地找场地时,原本安排在一个园区的三楼,但因场地需要兼顾机器生产和出货功能,这一场地并不适合,后来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帮忙找到航空产业园、太仓软件园等几个场地,最终在软件园租下一处位于一楼、方便出货的办公场所。与此同时,万新军表示,作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软件开发则放在了上海,以此综合利用上海的人才优势和太仓的生产成本优势。目前,该公司产品已被上海、江苏苏州等地公司使用,此外,浙江宁波的一家光学企业也在使用该公司的检测设备,今年,目标销售额为1000万元。

  与万新军公司的布局类似,苏州海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谭淼,也将公司研发团队放在上海,生产工厂则设在江苏太仓。2015年,中科院博士毕业的谭淼正考虑进行产业化落地,她拿着圆规,以上海人民广场为中心,在地图上画圈,选择直径不超过50公里的城市。谭淼说:“上海人民广场到太仓的直线距离是44公里,正是理想的创业地。”等到真正落户太仓,办理系列手续时,谭淼更是感受到太仓良好的营商环境——当时办理一个工商变更,由于缺少某项手续,工作人员让她先办理再补交,“没有感到一丝的机关官僚作风”。太仓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去年,打造了“太舒心”营商服务品牌,搭建了“太e办”网上办事平台。该公司也在去年迎来发展“新风口”。去年1月底,该公司的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成功下线,1.5小时即可出结果;5月底,产品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使用授权批准,这是行业内公认要求最严、最难获得的资格认证之一,并且成为唯一获得美国FDA局长官方推荐的中国抗疫产品。

  沪太双城间的人才灵活流动,不仅发生在企业,同样发生在科研院所。位于上海长宁区的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是中科院系统一个历史悠久的非金属研究机构,后因发展需要,先后在嘉定和太仓划定400多亩地设立产业园区。2015年7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设立太仓园区,2017年获批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园区已引进落地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陶瓷基复合材料等8个创新团队,累计获批科研及平台类项目20余项,获批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人、太仓科技领军人才4人。其中,太仓中科赛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太仓科技领军人才企业,获得300万元人才项目资助,项目聚焦水系钠盐电池材料开发及量产化制备、电池器件组合集成以及储能项目应用方案提供等。未来,位于长宁的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将作为总部,嘉定偏重于研发,在太仓产业化落地,实现优势互补。

  “按照规划,嘉闵线北延伸至太仓段,将在太仓站与沪苏通铁路、南沿江铁路、北沿江铁路等交汇,形成‘5+1’轨道交通枢纽,加速人才、科技、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向太仓汇聚。”太仓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徐勤说。万新军就是受益者之一。以前他往返上海和太仓需要开车,现在则会优先选择在上海站乘坐动车往返。在铁路通车后,不少外地客户到太仓考察设备生产时也表示,“太仓与上海没有太大区别”。

  政策精准支持

  近年来,太仓正着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物贸总部经济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并且正在培育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两个500亿级产业集群,构建太仓“11155”产业矩阵。聚焦“11155”产业矩阵,太仓正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特别是去年集成打造“1+4”政策体系,创新出台“2+N”人才新政,政策“磁场效应”不断释放,人才不断向太仓聚集。

  太仓去年12月发布的《太仓市关于集聚产业人才助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指出,3年内引进3个左右重大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每个团队最高1亿元综合扶持。三年内新增200个以上创业类领军人才项目,对沪上转移来太的优质项目,资助额度最高上浮50%。对此,太仓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胡卫江说:“产才融合,是太仓乃至苏州人才事业发展的特点,太仓约有80%以上的人才集中在产业。”

  近日,太仓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打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措施(试行)》,以差异化、定制化的重点产业人才政策进一步培育航空航天和生物医药2个500亿元级产业。此次出台的《措施》主要面向航空航天和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引进培养的各层次人才,涵盖从顶尖人才(团队)、领军人才、重点人才到紧缺人才的产业全梯队人才。共推出四大领域15项创新支持举措,分别从人才双创扶持、人才激励措施、人才发展平台、人才服务4个方面,为构建产业生态提供更有竞争力、更有吸引力、更有融合力、更有支撑力的扶持政策。比如,在人才双创扶持方面,对入选太仓科技领军人才计划的创业类项目资助最高上浮至1000万元,较原有政策提高400万元。同时,开辟项目评审绿色通道,建立创业大赛获奖项目与人才评价贯通机制,对重点产业的人才项目实行免评直落。

  “其实,太仓也好,苏州也好,都构建了包括顶尖、领军、紧缺、技能人才和高校毕业生等在内的完整人才政策体系。”胡卫江表示,现在新出台的这一政策措施,与以往的人才政策有所不同,最大的特点就是“差异化、定制化”,基于“产才融合”的角度,正需要政策精准支持。如何做到差异化?比如在人才服务方面,给予顶尖人才最高500万元购房补贴,领军人才最高300万元购房补贴。此外,对于重点及以上人才子女幼儿园至高中阶段就读上海、苏州大市范围内非公立学校的,给予最高每年2万元补贴,享受期限为3年。

  基于整个苏州的制造业雄厚实力,太仓也进一步确定了自身的“招才引才”战略。比如在研发方面,太仓引进的研究所,主要方向并非开展“0到1”的基础研究工作,而是“1到10”“10到100”的产业化研究。此外,太仓也正打造一系列科创载体。“真正做到人来了之后,带着人脑,带着电脑,就能创新创业。”胡卫江表示,太仓要以优质的服务,让人才“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太仓的目标很明确:不仅要当好企业的“店小二”,同时还要当好人才的“店小二”。此前,对标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两个15%”政策,即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均享受15%的优惠税率。太仓也推出了类似政策,实施高端人才奖励计划,按照人才年薪的5%—20%,给予三年最高120万元奖励,由政府“掏钱”补贴给这些留在当地的人才。如今的太仓已经连续5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人’到太仓‘才’幸福”正渐成现实。

  为新校建新城

  今年9月,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即将投入使用,明年9月,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也将投用。未来将有近2万名高校学生在太仓学习。西工大太仓校区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在太仓发展中,必然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两所高校不仅将为太仓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端人才,还催生出太仓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之城”——娄江新城,如今这座新城正以惊人的速度强势崛起。

  “经济强市”苏州,以前是“高教弱市”,太仓同样如此。很长时间内,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是太仓仅有的一所高等职业院校,高校资源匮乏。转变发生在2018年,这个县级市接连引进两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相继在太仓建设校区,这两所高校就位于娄江新城科教创新区内。

  网络上,有人发帖提问:“如何看待西工大将建太仓校区?”帖子下面的回答中却少见“吐槽”,几乎是清一色的好评,不光在校生,连毕业生也普遍支持。为什么?“太仓虽小,可离上海近”,更容易接触到前沿的科技与产业,好找工作;而且,太仓出钱出地引进学校,并且围绕新校区规划了一片新城,可谓诚意满满。现在,娄江新城规划出约5平方公里的科教创新区,正是围绕西北工业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所打造的。

  “为了引进两所高校,太仓投入了超100亿元。”胡卫江介绍,太仓就是希望围绕大学打造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生态,不仅提高太仓的创新力度,还能加快人才培养和聚集,这个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可以看出,太仓的大气魄、大手笔着眼的是长远发展。相关成效已经初步显现。早在2018年10月,依托西北工业大学的科研优势,太仓市政府就与中国商飞民用飞机试飞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主动融入上海大飞机产业体系。今年2月,苏州市政府与中国商飞在太仓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国产大飞机产业链、创新链。

  西工大太仓校区,也正不断吸引企业来到太仓。位于太仓的嘉创飞航(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无人机开发、制造以及赛事组织的企业。这家公司总部原本在陕西西安,最早考虑到太仓成立一个分公司,办公地就在西工大长三角研究院内。公司负责人符文忠表示,公司原本是被西工大长三角研究院吸引而来,目的是开拓长三角的无人机市场。之后,太仓的营商环境打动了他们,公司到太仓半年,就获评姑苏领军人才,评选时有一个微信群,工作人员会提醒企业报送各种材料。此外,在公司筹备期间,遇到困难,政府工作人员即使在开会,过一会儿也会回电话,帮忙联系解决问题。“政府的服务意识很强,企业可以专心做事,不被打扰。”符文忠补充道,正因如此,分公司便成了总部。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杨锐同样因西工大太仓校区,而在太仓创办了江苏华钛瑞翔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总投资5亿元,2020年底入驻太仓“中德创新园—航空产业园”,并将于2021年底建成投产。投产后将具备年产3万片钛铝合金低压涡轮叶片和500吨航空航天钛合金铸件的生产能力,不仅可以满足商发CJ1000和CJ2000航空发动机的叶片需求,还可以满足国产商用飞机舱体部分的钛合金零部件需求。如今还在上海科技大学担任智造系统工程中心主任的杨锐强调,西工大太仓校区的投用,将让整个太仓乃至长三角航空航天产业链受益。

  如今的太仓正逐渐进入“高铁时代”“高校时代”,与此同时,娄江新城也正成为太仓深度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关键抓手,是太仓打造“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的核心功能区域,也是太仓高新区建设“对德合作”和“沪苏同城”第一高地和最佳典范的核心载体。太仓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刚介绍,娄江新城将以两所大学为依托的科教中心、以高新区便民服务和创新中心为依托的市民中心、以会议会展和文体艺术中心为依托的商务中心,划分为科教创新区、智能制造区、高铁商务区和临沪国际社区。其中,“5+1”轨道交通网络的核心枢纽太仓站,就在高铁商务区内,此外,还将“让这些科学家、学子们走出校门,直接就到科创楼里面”。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71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