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年来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超400个,总投入超200亿元,智能制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连续三年超50%——
“智改数转”赋能“创新张家港”
今年1月,总投资约56亿元的信义光能面板项目奠基,引进智能化、连续化全自动生产技术,打造智能工厂;4月,总投资40亿元的天兵科技运载火箭及发动机生产基地开工,将开展商业航天前瞻性智能制造技术攻关,打造航天领域先进制造产业集群;8月,总投资8亿美元的稻兴科技8K超高清视频(张家港)智能制造基地项目签约,构建高清视频产业“一院一链两基地”……今年以来,张家港签约、开工的重大项目中,“智能制造”频频亮相,彰显出张家港创新发展的蓬勃张力。
2018年,张家港市出台《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步伐。三年来,该市累计实施“智改数转”项目超400个,总投入超200亿元,智能制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连续三年超50%。一条以数字经济和工业互联网串起的港城“智造”生态链加速形成,“智改数转”不断为“创新张家港”建设聚力赋能。
项目引领、示范带动,攀高追新打响“港城智造”
在沙钢的生产车间,自动打捆机、无人行车系统、自动造球系统等智能设备高速运转,操作工在电脑屏幕前就能获得各项数据……
沙钢通过建设一个中心、一条智能化生产线、四大系统、七大平台,打造“高端线材全流程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生产效率提高31.5%,运营成本降低23.2%,产品不良率降低26.8%,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
项目引领、示范带动,是港城推动工业经济“智改数转”的“锦囊妙计”。
2019年以来,张家港市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制造成熟度测评全覆盖行动。每年为100多家企业提供智能工厂、车间免费诊断或补助。
今年,张家港市工信局联合该市工经联,面向重点产业链部分规上企业,以“线上+线下”模式分行业开展智能制造诊断,累计完成诊断服务企业超700家。
此外,张家港市不断加大企业“智改数转”支持力度,对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分三档给予8%到12%的资金补助,每年拨付智能制造奖补资金2亿元左右。
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提升了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的意愿和热情,带动港城智能化改造按下“加速键”。近两年,该市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数及投资额均实现年增长60%以上。
今年以来,张家港市工信局积极落实智能化改造贷款贴息奖励政策,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项目。预计全年港城企业通过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获得放款金额超13亿元,占苏州近四分之一。
截至目前,张家港市已有沙钢集团、海陆重工、新美星、海狮机械、清研检测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09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认定。累计获评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标杆工厂6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68个,苏州市级示范智能车间129个。其中,今年获评苏州市级示范智能车间43个,获评数连续两年位列苏州各板块第一位。
张家港市工信局局长曹鹰飞说:“‘十四五’期间,将以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的重要抓手,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推动企业攀高追新,打造更多示范标杆,全力打响‘港城智造’品牌。”
以建促用、建用并进,“智改数转”引发“飞轮效应”
来到永钢集团冶金尘泥资源化处理项目的转底炉数字化车间中控室,工艺员吴飞鹏手握操纵杆,控制着屏幕上的虚拟员工“小伟”穿梭在虚拟车间,对机械设备进行点巡检。“现在有了‘小伟’帮忙,不用再一个车间一个车间跑,上班就像在‘打游戏’,省时又省力。”吴飞鹏说。
作为永钢绿色发展的重点产业项目,永钢冶金尘泥资源化处理项目建设之初便植入了“智能基因”。依托数字建模技术,永钢打造了一座虚拟工厂,实现了原始生产数据的精准掌控、智能控制的全流程匹配。
因为有了数据“双胞胎”,工厂实现了所有设备信息和生产数据的可视化呈现,这让虚拟员工“小伟”有了用武之地。“‘小伟’点巡检效率是普通员工的3倍,保证了每个数据的准确性,可谓又快又准。”永钢集团循环利用事业部冶金尘泥加工车间主任李伟介绍,如果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小伟”还会第一时间“飞”到现场,通过其“眼睛”发现故障设备,为维修人员提供指引。
“以前是先建工厂,再进行数字化改造,而这个项目是完全倒过来,是个拥有智能‘DNA’的未来工厂。”永钢集团数字创新部部长张良斌说,目前,该项目已实现了从进料到生产加工再到产出的全流程智能化控制,相比一般的工厂,不但工人数量减少了一半,生产效率也大大提升,年处理冶金尘泥25万吨,让永钢“固废不出厂”成为现实。近日,该车间获评“2020年度中国标杆智能工厂”称号。
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应用推动传统钢企成为智能制造的“头号玩家”,而“以建促用、建用并进”的双轮驱动模式激发出张家港“智改数转”的“飞轮效应”。
天鹏电源200米长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只有2至3名工人,每分钟完成200颗电池组装,一次检测合格率达99%,二次检测合格率可达99.6%。
骏马钢帘线配置多条电镀作业线的放线自动转换装置,引入设备能耗即时远程采集系统、电镀作业线工艺控制参数远程即时采集系统、远程异常预警功能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减员增效,车间人均产量提高29.6%。
华灿光电的车间里,180余台智能化生产设备用一根“数据线”连成一体,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故障报警和诊断自动分析、生产任务自动指挥调度、车间作业计划自动生成。企业年人均产值达到133万元。
一个个“智改数转”项目的落地实施,正推动港城制造实现由“大”到“强”的新跨越。
企业“上云”、 服务落地,一“老”一“小”搭乘数字快车
在宏宝集团会议室大屏幕上,锻造自动线、高档钳车间、汽车管自动生产线等车间生产状况一目了然。“企业‘上云’后,我们将现有ERP、MES、OA等系统集成为业务生产展示大平台,实现生产状况监控、生产任务指挥调度、车间生产作业自动完成,帮助企业每年减少运营成本超百万元。”宏宝集团董事长朱剑峰说。
这朵能量满满的“云”,正是江苏腾瑞智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与张家港市政府、腾讯云联合共建的全国县级市首个腾讯工业云基地。
云基地立足苏南,面向长三角,导入腾讯云工业生态、工信部和其他高端智能制造资源,围绕助力智能制造、推动企业上云、构建产业互联等三大功能,打造智能制造、产业互联、创新孵化、专题培训、综合展示等五大服务为一体的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中心。
腾瑞智联还以腾讯云技术为底层构架,自研瑞联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为企业生产管理提供全套数字化解决方案。目前,该平台已有风云、卓远等30家知名服务商入驻,导入工业App200多个。
然而,把工业互联网的服务引入平台只是第一步,把线上服务导出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才是关键。
“推动企业‘智改数转’重点和难点在于‘一老’和‘一小’。”江苏腾瑞智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鹤鸣坦言,老企业对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理解不深、信心不足,往往舍不得投入,而小企业体量小,能力弱,有“上云”的意愿却又没实力。
为打破僵局,张家港市实施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行动计划,发放“企业上云”信息券,让企业仅用五分之一的价格便可享受供应商管理、财务管理、线上物流仓储等多种服务,以此撬动更多中小企业企业腾云上网。
在此基础上,腾瑞智联建立起“区镇-办事处-村社区”的网格化智能制造服务体系,逐一对接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诊断、评级、申报、培训交流、参观游学、会议会展、政策解读等“一条龙”运营服务;公司还与乐余镇、大新镇等8个区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举办工业游学、工赋大讲堂、智能制造沙龙等活动,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对智能制造的理解和认识,努力激发企业潜能。
一套组合拳为云平台带来大流量。截至目前,张家港市已有近800家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和重点设备“上云上平台”,腾瑞智联累计为61家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智能车间企业24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22家、获批江苏省四星级上云企业72家。
曹鹰飞说,加速布局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到2025年,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实现企业上云数超3000家。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数字经济生态圈,打造独具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链,到2025年数字经济产业链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苏报驻张家港记者 杨溢 陈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