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首页>地方频道>苏州>要闻

2021年苏州市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改革,是一场继往开来的深刻革命,是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一年。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如何把中央和省委的改革举措落地落实?如何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何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更大突破?苏州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2021年,苏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改革决策部署,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全力推进26项重点改革任务,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成效,为推动苏州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以改革精度凝聚创新浓度

  改革举措越是精准,就越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2020年,我们凭借1256分的创新积分,获得了251.2万元奖励。”提起张家港市首创的“企业创新积分制”,江苏新美星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印刚十分感慨,别看只是小小的积分,不仅能换来政策“红包”,还能激活企业自主创新“大能量”。正是凭借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该公司在短短十几年间,先后申请各类专利1400多项,成为液态产品智能工厂集成解决方案领域的龙头企业。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企业创新积分制”是苏州以深化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功能的一个缩影。去年,这一举措在全国59个国家级高新区试点推广。此外,苏州围绕科技创新,不断推出精准有力措施,每一项都落地有声、开花结果。2021年,获批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出台相关意见及产业政策,每年统筹安排100亿元经费,用于推动重大载体、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培养;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建立高效推进机制,完成项目超万个,覆盖工业企业7153家,获评江苏省工业互联网重点平台35个,智能制造贷授信总额达248.6亿元。

  改革速度,换来了创新浓度。去年,苏州为优化营商环境专门立法,出台《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并发布《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1》,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知识产权法庭、破产法庭、国际商事法庭、劳动法庭的城市,用法治构筑起在苏州创新创业的安全感。与此同时,苏州高水平举办第13届国际精英创业周,出台人才租赁住房保障工作意见,发布2.0版“人才公寓热力图”,人才的“虹吸效应”不断增强,累计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创业类人才数量连续9年位列全国第一。

  以改革破题提升开放能级

  开放是苏州的鲜明底色,也为苏州改革发展不断提出全新命题、赢得先发优势。

  生物医药是苏州重点打造的“一号产业”。一直以来,企业研发用医疗器械及零部件进口环节存在难点和痛点。如何破解?苏州创新推出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办法(简称“研易达”),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给予企业通关便利。截至去年12月,共有贝朗、强生、碧迪、艾棣维欣等18家企业47个研发项目的关键部件产品通过备案进口,加速了新项目的上市进程。目前,“研易达”已在全省复制推广。

  以改革破题提升开放能级,苏州牢牢把握自贸区建设新机遇,推出了一项项率先之举。成立特殊物品风评中心,省内率先开展制度化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全国首批、江苏首个公募REITs以及苏州首支自贸区离岸债券落地等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创新举措源源不断涌现。《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条例》正式施行,昆山金改区建设取得突破,全省首家具有两岸特色的消费金融公司正式落地运营,张家港获评首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太仓对德合作入选“第三批中欧区域政策合作中方案例”,常熟“市采通”平台成为全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创新品牌。

  改革蹄疾步稳,纵深推进。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苏州更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对接服务上海,与长三角兄弟城市携手打破行政界限,全面破解改革发展共性难题。与宿迁签订全面加强南北挂钩合作框架协议,支持苏宿工业园区率先开展省级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深化苏锡常合作,出台苏锡常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管理办法,推动三地首台(套)重大装备互认。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实施基本农田规划调整试点等62项重点改革,32项制度创新入选年度示范区典型案例。加快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打造虹桥—相城沪苏合作商务会展区。

  以改革力度呵护民生温度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苏州始终把民生作为改革的关键词,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群众。

  苏州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25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建老宅星罗棋布。如何系统谋划古城保护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古建老宅保护利用?去年,姑苏区深入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举办苏州上市公司董事长古城保护说明会,集中推介隆庆别院等20处古建老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进一步焕发古建老宅生机活力。截至去年年底,“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已筛选出传统民居组群1317处、传统民居单体3015处,推荐历史建筑50处、历史院落40处。

  社会治理创新让百姓生活更美好。苏州强化数字赋能社会治理,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积极开展大数据立法,发布《数字政府新一代网络建设白皮书》,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基本建成数字基座“一网通用”创新体系,实现全要素感知、全场景赋能、全主体协同,提高了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城乡一体化建设正在稳步推进。苏州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昆山探索形成“以房解困”“以房入股”等4种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模式。苏州还创新乡村投融资机制,建立重大项目库,构建覆盖全面、分级分类的农业农村项目储备体系。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苏州更是推出了一系列精准改革举措。医保“一卡通”项目正式上线,实现医保同城同服务;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等一批高校加快建设,丰富高等教育资源;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累计完成加装电梯投入使用110台;建立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认定低收入人口并实施动态监测;实施失业保险基金市区统筹,打造“就在苏州”一体化服务平台。

  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切实提高了群众幸福指数,让“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苏州”成为最切身的感受。

  以改革韧劲换来美丽风景

  寒冬季节,位于太湖边的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里,依然生机勃勃。在这里,截流湿地聚污水,滤料植物忙吸附,浅滩湿地靓颜值,一滴水要经历多道“考验”、完成一次生态洁净之旅,才能排入太湖。

  一滴水的背后,彰显的是苏州以最强韧劲,持之以恒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决心。2021年,苏州市出台《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为太湖生态岛描绘出未来模样。随后,通湖河道综合整治、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等一大批实实在在的举措落地,一座高标准的“生态岛”正崛起于万顷太湖之中。

  保护最美环境,践行“两山”理念,苏州将改革的思路贯穿于生态环境治理的始终。去年,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主动对接碳交易市场试点建设,全市48家火电企业纳入交易平台,成功发行规模2亿元的省内首单“碳中和”绿色债券;建立绿色助企机制,完成全省首例1200万元排污权抵押贷款;共抓长江大保护,持续做好“十年禁渔”、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

  改革成效不断显现。太湖生态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列入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张家港湾生态修复实践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优秀实践案例、昆山天福湿地修复项目获评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越来越多的经典案例,印证着这座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改革需要制度的保障。去年,苏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建立市委常委“两在两同”基层联系点制度,搭建“1+11”常态化挂钩联系工作体系,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常态化开展“一线流程”体验,各级党组织实施为民服务“微实事”项目3.46万项。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苏州上下形成了激情澎湃、勇立潮头的干事创业氛围,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保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86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