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苏州,创新亦如天气般火热。
苏州科创板上市企业数继续刷新,以46家位列全国第三;苏州拥有超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3.8%,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12年居全省首位,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五,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创新苏州,企业百舸争流,载体不断崛起,人才近悦远来,一幅城市发展新画卷正浓情书写。
激发企业勇攀科技高峰
提到创新,企业始终是最活跃的主体。
“苏州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精准的配套政策和高效的亲商服务,为我们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发展环境。”说起企业发展,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圣感慨道。
2008年成立的旭创科技,专注于高端光通信收发模块的研发、设计等,已成为国际光模块行业的佼佼者。2017年公司与中际装备并购重组获得证监会通过,正式步入资本市场,2020年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2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旭创科技不断攀登科技高峰,是苏州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生动一幕。
苏州坚持把培育创新型企业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分层孵化体系,打造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为主体,独角兽企业、科技上市企业为标杆的创新型企业梯队。
数据显示,苏州已累计培育有效高企数量11155家、全国第五,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数量17942家,位居全省第一,39家企业入围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
“谁掌握了海底光纤通信技术及网络,谁就掌握了数字经济时代全球网络的话语权。”江苏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表示,亨通将加大联合攻关,努力抢占数字经济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变革、融合发展的制高点。
今年7月,首批苏州市创新联合体发布。这是苏州发挥创新型领军企业龙头作用的最新动作。首批三家创新联合体之一的苏州市海洋信息技术创新联合体,由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8家企业、科研机构等组成,目标建成国际先进的海洋通信技术中心。
创新离不开金融活水。苏州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技与金融深度结合,出台意见及配套办法大力推进,努力破解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推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科贷通”等金融创新产品,今年已为884家企业解决贷款42.27亿元,为科技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有力支撑。
苏州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立法保障科技创新,《苏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被列入苏州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立法计划,正抓紧推动中。同时,苏州不断强化科技招商,出台指导意见,持续活跃创新氛围。
聚焦产业打造创新集群
历史上的每一次产业变革、科技创新高峰,都有材料技术支撑。先进材料是大部分硬核科技产业的上游环节,是技术壁垒最高、最易受制于人的部分。
8月3日,2022《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出炉,恒力、盛虹、沙钢3家苏企进入榜单。涉足先进材料,是3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共同特点之一。
以盛虹为例,企业牵头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是江苏省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年来,联合国望高科、浙江恒逸等10多家企业及高校研究院,致力功能性纤维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转移,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开始成果转化。
苏州是材料产业高地。四大主导产业中,产值超万亿元的有3个,其中,先进材料产业2021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0739.5亿元,同比增长21.6%,占全市的26%。在材料领域,苏州集聚了中科院纳米所等一大批重大创新载体,拥有规上企业达3871家、占全市的32.36%,高新技术企业达1911家。
围绕四大产业,苏州集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等多元化创新要素,加强科技创新投入,高水平建设创新集群。聚焦产业迭代升级和集群创新能力提升,苏州重点推出一揽子政策体系和行动计划,设立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基金,开展“千企技改升级”行动,构建“专精特新”发展梯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把创新链落在产业链关键环节。面向服务材料领域国家重大战略、地方产业需求,苏州高标准全域布局建设总投资200亿元的姑苏实验室。
在这里,企业、科研机构、载体等创新要素相互碰撞,激荡着火花。“我们企业借助实验室平台优势,在人才招聘、企业交流互动、资源共享、技术共享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好的支持。”姑苏实验室“基于纳米气体传感器的人工嗅觉平台”项目负责人孙旭辉说。该项目在一年时间里已申请2项发明专利,并参与国家相关重点研发计划,有望实现我国在人工嗅觉领域的产业的技术领先优势。
加快集聚全球科技人才,苏州在全省首创开发全球科技人才地图,根据产业创新集群的产业链、技术链需求,深入打造人才链,涉及40多个产业领域,形成人才引育的闭环管理系统,基本实现全球人才“一键选人”。
开放合作蓄积创新动能
太湖之畔,太湖科学城的蓝图正在加速变为实景图。
这其中,南京大学与苏州合作“新结晶”尤为夺目:南京大学苏州校区首批500名本科生、100多名研究生今年9月即将入学;建设中的南大创新创业中心,占地1万平方米的一期项目预计今年9月投用。
大院大所是高端要素、优质创新资源的集聚地。作为我国唯一的“中国产学研合作示范城市”,苏州与大院大所的“联姻”不胜枚举。瞄准优势产业,苏州已与200多家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中科院在苏州载体机构达34家,清华大学在苏建设重大载体12个。
苏州对高能级科创载体平台,有着深深的渴望。苏州强化顶层设计,精准施策,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2020年出台“若干措施”,对科技创新载体的定位功能、方向路径等提出清晰可行的分类引导及支持措施。此后又出台一系列“实施细则”推动建设。
科创载体加速崛起,战略科技力量加速布局。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等“一区两中心”获批建设,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昆山超算中心、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卓越研究中心等一大批高端载体平台加快建设。与此同时,苏州全力推动国家实验室落地。
作为开放大市,苏州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用好中新、中德、中日、自贸片区等重大开放创新平台优势,瞄准全球产业创新资源集聚区,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海外离岸创新中心,支持企业设立海外技术研发机构,2020年以来,苏州新建海外离岸创新中心35家,推动创新阵地前移。
作为苏州—荷兰双边合作桥梁,中荷离岸协同创新中心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和苏州高铁新城建设了“创新孵化中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落地苏州。创新中心总经理许佳介绍,目前正联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加速成果转化落地。
打造长三角协同创新高地,苏州深度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与上海共同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服务平台、长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探索上海·苏州科技资源跨区域使用示范模式,集聚开放共享仪器设备5万余台(套),服务范围还拓展到杭州、南通、常州等长三角城市。
聚焦先导产业前沿领域,苏州超前布局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前瞻性研究纳米技术、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实施项目43项,重点支持在苏高校、研究院、科研机构,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为推进苏州市先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