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高铁的触角延伸至汾湖高新区时,苏州南站的开工是高铁时代给予汾湖乃至吴江的礼物,也开启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纪元。
为工程建设求得“最优解”
夏末秋初的元鹤荡生机盎然,荡东边不远处,就是苏州南站的施工现场。从高处俯瞰,硕大的六边形基坑已基本成型,运输车辆排成长队来来往往;耳畔,隆隆的机器声不间断地传来。为了加快进程,工地24小时不停工,上千名工人日夜奋战着。7月25日,由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沪苏湖铁路苏州南站工程首块楼板浇筑顺利完成,为后续站房主体结构的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苏州南站位于汾湖高新区(黎里镇)三白荡、元鹤荡所拥半岛区域,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其中站房约4万平方米。未来,站内有4条轨道交通线路在此交会,分别为沪苏湖高铁、通苏嘉甬高铁、水乡旅游线城际和苏州轨道交通10号线,由于后两者平行于同一地下空间,4条线路在此呈现出“米”字形架构。工程建设方之一的中铁十四局工程师、长三角汾湖站枢纽工程地下空间总工高勇强从口袋中拿出随身携带的图纸,介绍起工程的亮点:“两条高铁在一个站点中心十字交叉,在国内还是很少见;整个工程都是立体施工,其中水乡线和轨交10号线属于预埋工程,在建设地下室底板时,还要向下深挖10.3米,宽度达到45.5米;地下室建设也不同于普通站点,建成后是一个通廊层,意味着可以通向地面的任何一幢建筑。”
苏州南站预埋工程01标项目书记李建阳也介绍,南站整体呈六边形,分4层,自下而上依次为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苏州南站段、下沉广场、沪苏湖铁路、通苏嘉甬铁路,但这里不只是一个“站”,还有一个“城”:除了站房,还建有酒店、公寓、商业综合体等,“米”字形的架构,可方便乘客的交通换乘,满足乘客多方面的需求,求得了工程的“最优解”。
为经济社会求得“最大值”
或许,苏州南站建设的意义不单单在于综合枢纽本身。2022年10月底,吴江发布了苏州南站科创新城规划,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的汾湖高新区,以苏州南站建设为契机,启动高铁新城建设,并将之纳入到示范区“一厅三片”的重要框架中,即以建设“世界级水乡人居文明典范”为总体目标,围绕“环三白荡国际创新活力湖区”,重点打造“高铁水乡创新片”“莘塔未来智谷片”和“北厍创智宜居小镇片”三大城镇组团,形成城水共生、蓝绿交融的独具江南水乡特色的空间布局,建设展现枢纽经济特征、集聚文教科创产业、现代风尚与人文生态相融的高铁新城,打造一体化示范区内最主要的对外交通门户。
这是苏州南站的价值,也是时代赋予它的使命。
正因如此,汾湖高新区与长三角及其他经济区的连接必将更加紧密。按照沪苏湖高铁设计的时速,汾湖到上海虹桥只需要20分钟,苏州南站由此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有机组成部分,可有效改善吴江乃至苏州的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未来,苏州南站科创新城将发挥‘联系东西、沟通南北’的桥梁作用,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产才集聚’为发展主线,建设一流的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努力打造成为一体化示范区内创新与创业汇集的新高地。”吴江区委常委、汾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炳高说。
为群众利益求得“最大化”
让汾湖高新区加速融入上海,苏州南站这跨越式的一步,无疑给周边群众带来了更多期待。
杨文头村村民吴海金的家离南站站点大约500米的距离,他说:“我们村经济基础好、实力强,高铁南站建成后,我们村的名气一定会更响,村民创业就业的机会一定会更多。”村党委书记胡宇元表示,苏州南站综合枢纽将给杨文头村带来源源不断的人员流、物资流和信息流,各种新业态也会层出不穷,为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带来福音。围绕南站和高铁经济,杨文头村已开始在江南水乡文旅开发、生态绿色产业布局、村民综合服务提供等方面动脑筋,试图通过产业的升级为村民求得利益的“最大化”。
另外,由长三角投资发展(江苏)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枢纽集疏运系统中,汾杨路、府时路也提上议事日程,沿线保留的村庄也将直接受益,支撑起包括杨文头在内的更多村庄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
苏州南站,带给了汾湖对未来的美好构想,也打开了汾湖奔向未来的幸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