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屏”时代。
无论是玩手机、电脑办公还是开车、看电视,屏幕不仅是我们观看世界的介质,也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屏幕中所显示的颜色,并不能还原人们肉眼所见的色彩范围。于是,在显示行业,人们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尝试从未停止。在高新区(滨江),有一家新材料公司——纳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晶科技”),他们研发的量子点产品,不仅让显示器的色彩更加丰富,也为显示器领域技术革命开辟了新赛道。
“新材料如果不能结合应用就没有意义。” 纳晶科技董事会秘书童晓怡说,从2009年在高新区(滨江)创业以来,团队就专注于量子点半导体新材料自主研发,并不断寻找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应用场景。15年来,他们一直在“无人区”摸索前行,在量子点光致应用方面,纳晶科技是中国第一家实现量子点管(QD Tube)和量子点膜(QD Film)产业化的公司,也是一家驰骋在新材料研发赛道上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成本降下来,性能提上去,让老百姓也买得起”
走进纳晶科技,一楼展厅里五颜六色的彩色溶液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讲解人员介绍,这些发光的液体,就是半导体发光纳米晶材料,由于不同尺寸的量子点,可以在受到外来电、光等能量的激发后发出不同色彩的光,所以借由量子点材料作为显示屏背光材料,能让色彩更为丰富,也是人类已知最好的发光材料。
近几年,TCL、海信、华为、小米等量子点电视在高端显示器市场上频频“出圈”,其背后都有纳晶科技的身影。而量子点显示屏作为真正的广色域屏幕,也让消费者能够体验到色彩更鲜明、画质更清晰的视觉享受。
“量子点材料其实发展时间不算短,但其真正商业化的年头却不长。”童晓怡说,跟大多数“学院派”创业者一样,纳晶科技也遇到过技术与市场“两张皮”的困扰。“就像最早发现石油的人不知道石油能让飞机上天一样,我们也不知道手中的技术用在哪里才能充分发挥价值。”
巨大的投入和漫长的研发周期考验着纳晶科技研发团队的意志力,从2009年到2017年,在一次次探索和试错后,纳晶科技在显示器领域找到了新材料和产业化之间的平衡点,完成了量子点材料和量子点膜一体化生产,其中显示产品中的量子点膜成功量产并开始批量供货。由此,纳晶科技也迈过了从研发到应用的“死亡之谷”。
“我们在与制造业厂商的交流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使命。”童晓怡说,如果研发的产品生产成本很高,一定不是市场想要的结果。“研发出一台卖100万元的屏幕是孤芳自赏,而成本降下来,性能提上去,老百姓也买得起的量子点电视,才是我们的目标。继量子点膜后,公司又开发出了性价比更高的量子点母粒产品。”童晓怡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显示面板生产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显示应用消费市场,新型显示材料整体国产化率并不高,而凭借着数百项核心专利技术和不断的产品迭代,纳晶科技要做的是为产业“由大转强”赋能。
“现在,我们也正在谋求更大的突破,力争颠覆原有的技术路线。”童晓怡说,与主流面板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相比,QLED在材料消耗、设备等成本上普遍降低50%到70%,技术成熟的话只需要改造原有生产线,从而避免大规模产线投资,这对行业来说也是节省投资的重大利好。
做材料界的“AI”,在更多领域激活新质生产力
去年,蒙吉·巴文迪、路易斯·布鲁斯和阿列克谢·叶基莫夫因“量子点的发现和合成”获得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让量子点新材料得到了广泛关注。而获奖者布鲁斯教授也与纳晶科技缘分不浅,正是该公司的科学顾问和指导。
新材料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手握量子点材料核心技术,纳晶科技要做材料界的“AI”,赋能多领域应用场景。在童晓怡看来,新材料要为更多产业赋能,才能激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量子点具有光学、电学、化学和物理特性,应用可以涵盖光伏、传感器、生物检测、照明等领域。比如在光伏领域,以量子点为吸光材料可能比现有的太阳能电池技术效率高2倍。
近年来,纳晶科技作为相关子课题负责单位还参与了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导或参与了10余项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工作。
在高新区(滨江)创业15年,纳晶科技稳步攀登新材料领域的一座座山巅。在其攀登的过程中,滨江一直陪伴在左右。童晓怡说,新材料行业是一个需要持续大量投入的领域,2019年也曾面临过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滨江一直帮助介绍投资机构,不断询问需求,帮企业渡过难关。
她说,在滨江,有时候会感觉到“政策追着企业跑”,“人才可以申请补贴,申报哪些项目可以得到相关政策扶持,而且都是政府主动来问询。”
现在,在高新区(滨江)经信局及产业平台的牵线搭桥下,纳晶科技也与区内其他企业碰撞出更多的创新灵感。“有一次在区里组织的活动中,有企业代表提到了雨雾天气视觉设备遇到的问题,于是大家就聊起了能不能从新材料上攻克难题。”童晓怡说,在这次交流前,他们也没有考虑过相关的应用场景,“但就是很多意想不到,才会让更多产业链紧密联结,开辟出新的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