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既是创新成果的保护网,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2024年以来,我市以培育高价值发明专利为导向,以推动高效益转化运用为目的,聚焦科技和产业创新,集成用好知识产权“工具箱”,着力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全市共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124件、同比增长42.8%,增速全省第一,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件,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推介合格率居全省第1。
“没想到我们的数据算法也能作为知识产权登记,不仅可让成果转化为量化的资产,还将切实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日前,我市首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在泾县颁发,泾县淘云科技有限公司以其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出的儿童情绪状态测评数据顺利通过知识产权登记,给数据产品“上户口”,让数据实现存证、登记、评估、流通等功能,助力企业“点数成金”。
这是我市高效益深化知识产权培育运用转化,加速各类主体释放创新活力和转化动力的生动实践。深化“知产”转化为资产,我市加快梳理全市重点企业知识产权情况,梯度培育国家、省、市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实现知识产权强企。深入实施发明专利倍增行动和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工程,PCB电子电路产业专利导航基地被确立为省专利导航服务基地,有效提升全市发明专利产出。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6家、优势企业14家,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8家,连续3年入选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
知识产权侵权维权举证难、周期长、索赔难……但在宣城,很多企业点点手机,提交证据,就能实现“码”上维权,这是我市打造的安徽省首个知识产权纠纷处理“一码通”。“我们去年10月份提交的请求书,当天下午就有市场监管局的跟我们对接,11月对方就停止侵权。”宣城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第一次感觉维权如此简单。通过“一码通”,请求人线上提交处理请求和维权信息后,即可实现案源举报信息直达知识产权保护条线负责人,请求处理文书在线下载,案件办理进展实时查询,证据材料线上提交等功能。
加速推进知识产权协同保护,除了“一码通”,我市还在企业、园区等设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16家,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网络,开展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诉求收集处理“春风行动”,严厉打击专利侵权假冒行为,查办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114件,成功获批首批市域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城市,切实维护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聚焦“2+3+4”产业链,通过搭建企业和高校院所对接平台,形成可产业化的专利成果,解决企业“现实之需”。安徽富凯特材有限公司在工艺研发过程中遇到了高纯原材料如何制备、熔炼过程氧含量如何控制等技术难题,通过安徽工业大学专利技术转让,成功实现了成品氧含量大幅降低,不仅解决了高端轴承钢“卡脖子”问题,更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高效应用见实效,企业发展活力强。政府、企业、服务机构、金融资本等多要素全部“动起来”,专利资源也随之“活起来”。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648件、涉及企业219家。开发知识产权混合质押产品,推动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有效融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探索基于知识产权价值的“信用评价+风险补偿”贷款新模式,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342笔、金额突破46亿元,居全省第三位。更多专利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变成企业发展的红利、产业领域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