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籽言
品牌餐饮代表企业之一的“金钱豹”自助餐厅,曾经在苏州掀起过一番高大上的风潮。然而,近日,有多位市民向本报记者反映,称在苏州金钱豹购买的餐券已经无法正常使用,餐厅一直处于关门装修状态。另一方面,有多位金钱豹员工向记者透露,餐厅已经连续几个月没有发出工资,他们已经申请劳动仲裁。
记者昨日由金钱豹所在的苏州信投大厦物业管理部门得到证实,金钱豹苏州店已于上周关门停业,拖欠的大笔物业费、房租一直没有支付,他们已经报警。同时,大厦物业也在积极协助消费者进行相关维权。
高大上的金钱豹突然关门 餐券没法用,会员卡没处退
市民华女士手中有两张金钱豹国际美食百汇的餐券,价值396元,有效期到今年6月15日。然而,当她6月15日来到位于工业园区苏雅路308号的信投大厦五楼金钱豹餐厅想要用餐时,却发现该店正在装修中,随后她拨打商家电话62553999,电话一直无人接听。“这种装修的戏码,不会就是说要倒闭了吧?”华女士说,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注意,手中有金钱豹消费券的肯定不止她一人。
正如华女士所料,记者连续收到了6位消费者关于金钱豹消费券无法使用的投诉。陶先生手中也有多张金钱豹自助餐的餐券,他在前往该餐厅用餐时同样吃了“闭门羹”。杜女士的手中有一张金钱豹自助餐厅的充值卡,余额还有2000多元,6月13日,她前往消费时发现该餐厅关门了,打联系电话一直无法打通。
多位消费者告诉记者,他们此前在金钱豹消费时,听了店员的介绍之后,办理了会员卡或购买了消费餐券,此后每次前来消费,店员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推销,由于菜品不如人意。有消费者近期表示想要退卡,但是却未能如愿。还有消费者在一个多月前曾前来消费,但是并没有明显异常,只不过觉得餐厅的菜品越发不如以前。多位持有现金餐券、团购券、会员卡的消费者告诉记者,他们从未收到过金钱豹方面的关于餐厅关门、装修的提前告知,直到前往消费时才得知餐厅已经不再营业,这让他们始料未及。
与此同时,还有多位金钱豹员工向记者反映,苏州的这家金钱豹已经拖欠了他们40多位员工2个多月的工资,至今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说法。员工朱先生说,他是金钱豹大酒店的员工,6月初餐厅就要关门,但是拖欠了所有员工4月和5月的工资,相关负责人和他们协商解除劳务合同,“说解除合同可以给我们一定补偿,但现在一分钱都没拿到。”据透露,餐厅内还录用了多位实习生,实习工资同样没有拿到一分钱。记者了解到,园区劳动监察大队已经介入此事,金钱豹员工已经申请劳动争议仲裁。
物业证实金钱豹倒闭 拖欠大笔物业费、房租
昨天,记者联系信投大厦物业管理部门,物业公司一位陶姓负责人向记者证实,苏州的这家金钱豹大酒店已于上周关门,连日来,不少消费者前往酒店要求退卡退钱,物业部门也积极从中协调,帮助消费者联系金钱豹相关人员受理消费者退卡资料。不过,据该负责人透露,金钱豹目前采取的措施是登记消费者的卡号和身份证等信息,何时退款要等30天后才会给出答复。
物业的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金钱豹餐厅除了拖欠员工工资,消费者会员卡没有退款外,还拖欠了他们物业公司大笔费用,“物业费、房租、现场管理费都没有支付,欠了一屁股债。”该负责人坦言,这几天,他们物业也接待了不少上门讨债的,为了不影响到其他业主以及大厦的正常运作,他们不得不对金钱豹所在的楼层进行了临时封闭,“前两天还有金钱豹员工在现场受理退款退卡事宜的,这两天好像没有看到了。”该负责人称,他们已经就此事报警,他们的律师也已经介入此事。
而据金钱豹店长透露,消费者手中的充值会员卡是全国通用的,苏州店关闭了,可以在其他城市使用。其次,对于想退卡的顾客,也可以按照流程到信投大厦五楼办理退卡业务,提供相关身份证、卡号等复印件就可以。不过因为这几天金钱豹在和物业交涉,具体什么时候可以退卡还未确定,还要等待公司上海总部的决定。
业绩两年前就开始下滑金钱豹门店全国出现倒闭潮
金钱豹餐饮,对于苏州很多美食达人来说,是一个高大上的象征。金钱豹在信投大厦开业那会,也曾在苏城掀起狂潮,刷屏无数。然而,据餐饮业内人士透露,其实早在去年,金钱豹的整体经营就出现了“疲软”,金钱豹在全国多个门店接连关门。今年以来,杭州、郑州、深圳等门店也相继倒闭,接着便是苏州的这家金钱豹了。
记者查看了金钱豹大酒店的总部——上海金钱豹宴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官方微博,该微博自2016年3月更新了一次微博动态后,就再也没有发布任何消息。该官方微博关联的金钱豹集团官方网站也显示:网页无法访问状态。
据媒体披露,金钱豹2014年被迫放缓开店速度,改变原本加快拓展二三线城市的策略,开始转型并制订名为“豹变”的逆势转型策略。2014年下半年,“金钱豹”中止新开8家国际美食百汇的计划。有知情人士透露,事实上,2015年开始,金钱豹的营业状况和销售业绩就不太好,此后持续恶化。2015年6月中旬,金钱豹被上市公司嘉年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收购,这是继2011年被欧洲私募股权投资集团安佰深收购之后,“金钱豹”面对较大转型压力后第二次被转手。但,即便如此,仍无法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