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仓城厢镇电站村的生态大棚内,村民在整理架上的葡萄
4月28日,市委常委会原则通过了苏州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编制方案。总投资预计超2000亿元的“十大工程”内容涵盖了资源保护、水质提升、大气清洁、湿地建设、山体修复、垃圾无害化等,力争用七八年时间使苏州空气水质根本改善,“人间天堂”美誉实至名归,“鱼米之乡”特色更加彰显,生态环境更加宜居,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工程概况】 “四个百万亩”
“四个百万亩”是我市战略性的生态资源,是保持苏州“江南水乡”传统风貌、保障全市生态安全的重要防线。“十二五”期间,通过地方立法,建设保护“四个百万亩”。其中:优质水稻110.56万亩,特色水产100万亩,高效园艺100万亩(其中蔬菜面积50万亩),生态林地100万亩,计划总投资16亿元。2013年完成“四个百万亩”落地上图,新增现代农业园区面积10万亩,改建标准化鱼池5万亩,推进5000亩以上蔬菜基地设施化、标准化建设,新增林地绿地6.3万亩,投资5.3亿元。
【工程现场】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
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如何最大效益地利用土地,挖掘耕地的最大价值?城厢镇做了两件事,一是整理、复垦闲杂土地;二是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体农业”、“高 效 农业”。
【声音】穿西装戴领带 照样可以种田
这个拖拉机是全封闭的,里面有空调。以前开拖拉机,风吹雨淋,现在穿西装戴领带照样可以种田,这是我当了几十年的农机手不敢想的。环境也好了!你看,田埂上没有一点杂草,全是整齐的绿化,沟渠里的水碧碧清。现在种田虽然还是辛苦,但是人心里舒服了。我儿子在公司里坐办公室,收入还没我高,这在以前也是不敢想的。对于农民来说,什么是生态文明,我觉得目前这个样子就是我看得见的生态文明。———徐雪其(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村民)
土地整理 17亩田“整”出耕地80亩
眼下正是麦苗抽穗的时节,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的麦田里麦浪起伏,一望无际,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然而,当记者走近一片麦田,却发现这里的田块“不一般”:成片的麦田被均匀地分成长110米、宽16米的田块;水泥路面的机耕道直接铺到了田头,机耕道两边的三叶草正在开花,白茫茫一片;田块四周都是标准的防渗渠道,深0.8米,宽0.75米。
太仓市城厢镇农业技术服务站站长杨仁林介绍,在城厢镇,像这样的田块有8000多亩。这种田块有个名字叫“高标准农田”。而这些“高标准农田”的前身却是从前农户看不上眼、不愿意去种的闲杂边角地或者荒地。
杨仁林带着记者来到位于东林村姚湾片区的一块麦田旁,他说:“姚湾为什么叫姚湾,就是因为这里的河湾特别多,许多田地根本无法连地成片,规模型的农业生产根本无法开展。眼前的这块土地原来有耕地17亩,其余都是荒地。经过土地整理,我们将原来的宅基地、河湾荒地等土地全部整理出来,进行复垦,现在实测到的耕地面积有80亩。在整个姚湾片区,这样的情况不是个案。根据测量,姚湾原有耕地800多亩,经过这两三年的土地整理,目前的耕地面积是1480亩,增加了680亩。”
另外,根据城厢镇的测量,原来一户农户宅基地的占地面积要在1.2亩左右,现在农户住进公寓房,每户人家宅基地的占地面积约在0.25亩。目前,城厢镇已经完成了约1500户农户的宅基地整理工作,这些整理出来的土地已经基本全部复垦为高标准农田。
农业机械化1人种田90亩
土地整理的成果之一是耕地面积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得到了最大的改善;带来的另一个优势是土地的使用成本大大降低。杨仁林又带记者来到姚湾这片麦田旁的集中式灌溉站,“之前的800多亩耕地,一共配备了11个管水员,现在建了这个集中式的灌溉站后,1480亩耕地却只需两个人就可以了。”
两个人灌溉1480亩田的前提是东林村的农田进行了规模化种植。在东林村,有个合作农场,全村的田分别被两个分场承包,承包人按照水稻每亩950斤、小麦550斤定产量上缴,超出产量部分按比例再上缴;种田的费用按每亩300元管理费和1100元成本费补贴,节约的费用也是按比例上缴,剩余的都是自己的。因为种得好,承包人之一、东林村农户徐雪其去年光种地一项的收入就有8万多元。“18个农户就把全村1700亩田全部种好了,一个人平均种90亩地。全部靠机械化设施,从育种到收割、到储存。”徐雪其打开巨大的农机仓库,里面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就像在开“博览会”,“这些机械都是村里投资的。像这样的激光平田机,要6万多元。原先种田的时候,平整稻田需要用铁耙一耙一耙地运作,现在只要将拖拉机开到田里,激光探头会根据田地的高低自己调整犁头、从而耙平土地,省力多了。”
“立体农业”1亩地当3亩用
在东林村,除了一望无际的麦浪,让人瞩目的是村里的立体化育秧大棚。虽然目前还没有到育秧的季节,但是这些立体化的育秧大棚已经在前期准备中。
东林村的育秧大棚一共占地面积约20亩,一次可育出周边4000亩水稻田所需要的秧苗。育秧大棚内不仅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滴灌技术,而且为了节省空间,秧苗在培育过程中住进了“三层楼”,1亩地当3亩用,三层秧苗可以同时生长。为了让三层秧苗的光照均匀,育秧大棚在设计时特意将放置秧盘的架子做成活动的,可左右推拉。杨仁林很得意地告诉记者,光这个大棚,他们就申请了6项专利,前后有100多个地方前来取经,甚至将整个设计照搬回家。“让单位土地产生最大的价值,并不是只有工业一条出路,农业同样也可以。”城厢镇副书记陆明向记者介绍,“立体育秧,就是农业向空中要土地。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我们要保证基本农田,尤其是城厢镇的1.6万亩水稻田一分也不能少。但是,我们在种植水稻过程中,也确实感觉到单纯种植水稻,经济效益比较低。近两年,我们通过改进品种等方式,增加每亩地的经济效益,很受农户欢迎。譬如种植富硒米,普通的稻米卖两块多一斤,已经非常不错,但是这种富硒米的价格要七八块一斤,还供不应求。今年,我们镇还准备与省里的科研单位联系,在城厢镇建设一个水稻种子基地,这个经济效益会更高。因为城厢镇有着优良的生态环境,所以能够产出优良的稻米,而目前采用的科学生态的农业种植方式,反过来又促进城厢镇、乃至整个太仓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这是我们城厢镇坚持生态文明步伐的初衷,也是我们得到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