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太湖
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贺昭铭)“保护生态,必须不留余力!”苏州高新区西部生态城管委会负责人曹俊这样告诉记者,西部生态城紧临太湖,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后劲是生态,最大的财富是生态,最大的潜力是生态。据了解,目前西部生态城已经成为苏州“一核四城”的战略区域,将发展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基础配套完善、主体产业突出、宜居宜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旅游休闲度假首选区和新农村建设样板区,将成为苏州最具特色的民间工艺、现代农业和高品质生活的低碳环保山水新城和最具竞争力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记者驾车从苏州的北环高架沿着太湖大道一路向西,灰蒙蒙的天空逐渐被蓝天白云所替代,两侧的房屋渐渐变矮,绿油油的树林逐渐显现。伴随着满眼绿意和叽叽喳喳的鸟叫,一个当之无愧的苏州“绿肺”——苏州高新区西部生态城便呈现在眼前。在这里,很多人都觉得,25公里长的太湖大堤和太湖大道就像一横一纵两条亮丽的“绿色项链”,串起了苏州高新区西部生态城的“真山真水新苏州”,把丰富秀美的山水资源直接呈现在市民眼前。
早在2002年,苏州高新区为了更好保护和利用苏州西部这片山水资源,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规划、整理、造景”的六字方针,沿太湖岸线一公里内不建工厂,所有养殖、奶牛场迁出滨湖区域。在此基础上,2004年,高新区投资10亿元实施了区域内太湖清淤取土工程,使太湖湖面重新呈现出碧水蓝天的美景;2005年,苏州高新区沿太湖岸线建设了长25公里的太湖大堤,100万平方米的绿化景观成为了一条靓丽的生态长廊;2008年,总长8公里的太湖大道高架桥工程开工,这道“彩虹”能使市区到太湖边的车程仅需15分钟。这一切,都为苏州西部生态城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桩基。
“在生态上做文章,在水平上下功夫”,目前,西部生态城已累计投入60亿元,用于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建成苏州首个绿色三星建筑——镇湖游客咨询服务中心以及9.6万平方米的富民载体。
在生态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今天,西部生态城认识到,一座生态城镇不只是对绿色建筑、再生能源等新技术的运用,还要与本地的气候、地形和环境特点等相结合,使绿色建筑具有地域性,并体现当地的风土民俗和传统文化。
太湖湿地公园游船上
曹俊告诉记者,当前的城市绿地存在着重形式不重内容、绿化效率低等弊端,以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以景观植物和大面积草坪为主、占用耕地面积大和高成本的生态城市绿化观念,已经不适应在加快城镇化进程同时必须节约保护耕地的要求。“把城市绿地用于发展生态农业,刚好克服了这些弱点。”
为促进西部生态城产业的集聚和快速发展能力,管委会根据生态城的自然区位条件和生态环境禀赋,以生态环保、低碳高效为目标,规划生态城主要发展旅游度假、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绿色环保四个主体产业。
“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仅要享受生态文明带来的幸福,也要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推进过程中。”曹俊说,因此,生态城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动能力,吸引社会参与文明建设,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的自觉行动。
西部生态城提倡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提升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减少对汽车等耗资资源的依赖,逐步使绿色交通成为居民出行首选。生态城规划了轨道、快速公交、水上交通、步行、自行车等多种交通网络覆盖区域,将建成19个快速公交换乘点、35个自行车租赁点、19个水上巴士停靠点,32个多等级慢行换乘点,各类换乘点半径约为500米,为低碳出行提供保障。
生态、低碳、绿色不是梦想,而是正在触摸的现实。在这座生态之城,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重新地位,人们将过着全新的绿色生活:太阳能、湿地湖滨等特色小区;住宅与公共景观用地达到1:1;碳排放低于150吨碳/百万美元;绿色建筑比例达到80%;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人均生活取水量每人每天120升;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80%。
头发花白的绣娘娴熟的进行刺绣
在苏州高新区西部生态城镇湖镇,过去这里最出名的,就是提供与刺绣相关一条龙服务的绣品街,市民游客来到这里,可以挑选各式各样的刺绣作品,装裱、物流一应俱全。不过,仅限于刺绣买卖的镇湖,由于缺乏其他文化产业和商业亮点,除了有需要购买刺绣的人群外,当地鲜有游客到访。然而,伴随着村庄整治、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周边旅游载体的建设,这一现状正在被打破。
“以前只有周末才有生意,现在平时中午来店里吃饭的人,经常要延续到下午2点以后。”太湖明星酒店的老板许佳根在镇湖已经做了7年的餐饮生意,在他的印象中,前几年店里的生意一直“不温不火”,而从去年至今,酒店的餐饮生意比往年足足好了一倍。许佳根告诉记者,随着旅游团队的不断增多,如今镇湖当地的餐饮生意越来越好,明年还打算把店面再扩大一倍。
曹俊介绍,除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西部生态城还结合区域产优质水稻、塘藕、黄桃、雪梨的特色,建设了农村社会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等长效机制,将农业与商业、旅游业、休闲娱乐业等多种业态结合在一起开发经营,在富民基础上构建城乡之间的连通桥。
如今,西部生态城的居民们已经从“无资源、无资产、无资金”变成了“有生态、有生产、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