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被一提再提。日前,智联招聘发布的一份《2013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显示,在全国28个重点城市中,苏州毕业生的竞争激烈程度位居第三。根据这份报告,28个城市应届生岗位的竞争指数排在第一梯队的依次是广州、深圳、苏州、上海、北京和南京,第二梯队为沈阳、无锡、西安和成都,第三梯队为其它二线城市。
这是否就意味着苏州的毕业生就业已遇到很大的困难?对此,苏州市人才市场相关人员否定了这一说法。“竞争指数高并不代表就业难。”他说,今年本地籍毕业生总量为4.1万人左右,比去年减少了4千人左右,经过努力,将力保95%的就业率。目前,苏州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对收入水平或工作性质还比较挑剔,缺乏必要的宽容度。
调查
应届生岗位竞争指数 苏州仅在广州、深圳之后
数据显示,2013年28个城市应届生岗位的竞争指数排在第一梯队的依次是广州、深圳、苏州、上海、北京和南京,第二梯队为沈阳、无锡、西安和成都,第三梯队为其它二线城市。其中,苏州位居第三。
从2013年各城市的应届生岗位竞争指数图可以看出,传统的热门城市“北上广深”依然是应届生求职第一站的首选。“逃离北上广”的趋势尚未成型,对于初涉职场的应届生来说,大城市仍然是求职的梦想之地,这也就导致大城市的应届生岗位竞争依然炙手可热。值得关注的是,同属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的苏州和南京的应届生岗位竞争不输北上广深,这与这些城市近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吸引大量求职者息息相关。
单从苏州地区来看,2013年苏州应届生岗位竞争指数相比于前两年是呈现上升趋势的,总体来看,苏州地区的应届生岗位竞争激烈程度在上升。
在薪酬上,苏州地区的应届生岗位平均薪酬为3121元,排名第十位。上海地区的应届生岗位平均薪酬为4859元,位居首位,北京紧随其后为4746元。
分析
毕业生求职预期高 不能与“就业难”划等号
报告中提到,2013年苏州地区不同性质企业的应届生岗位竞争指数由高到低依次是:外商独资、国企、合资、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而在人数和规模上,应届生岗位竞争指数位居前三位的是:1000人以上企业、500-999人企业、100-499人企业。而规模在20-99人企业和20人以下企业竞争比较低,落差相比于最高的118人竞争一个岗位降到71人。“报告中也提到了,民营企业虽然岗位量占比最高,但是岗位竞争指数较低,受知名度、规模等影响,应届生对于民营企业的青睐程度非常低。”市人才市场相关人员指出,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是个“伪问题”,就业问题本质上是“收入”或“体面”的问题。
目前,结构性矛盾和大学生观念偏差依然是就业的两大拦路虎。随着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速度加快,大项目、好项目和重点企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要求明显提高,而新毕业大学生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实用性很强的能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不过,另一个问题也很突出,就是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将机关事业单位作为就业的首选,不愿到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就拿市人才市场而言,总体来看,每周四的岗位数是大于进场人数的,大学生充分就业并不成问题。今年,我市仍将推出一系列就业、创业的相关举措,全年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不少于10万个,以确保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95%以上。
出路
初次就业后再择业 及时调整观念是关键
距离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还没有敲定工作的毕业生们该怎么办?
目前已在高新区一家物流公司谋到职位的准毕业生梁静给出建议,学有所成、放正心态是关键。她说,尽管我们可以分析出许多客观因素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但身为毕业生还是要从自身努力去看问题,问一问自己“我学有所长了吗?我的竞争优势在哪里?”保持好一个良好的择业心态,主动去适应这个社会才是上策。因为,在市场招聘都是“双向选择”之下,我们不要去简单地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要有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智联招聘的人力资源专家指出,相比于以往,在高校毕业生总量上升和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需要及时调整就业观念,如发现符合自身意愿的岗位就尽快就业,认不清自身情况而盲目追逐公务员、国有单位,很容易错过今年的最佳就业时机。进入到今年九十月份,新一轮大学生招聘又将展开,如果大学生那时还因为市场形势好而盲目乐观,挑挑拣拣,就业可能就会受影响。
希望在苏州就业的大学生,如就业竞争压力大,可以考虑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这些企业虽然在企业知名度上不占优势,但受益于团队小、机会多,大学生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也会更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成长空间,对于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