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全国援外医疗队派遣五十周年。8月15日,全国卫生援外工作暨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会在北京国谊宾馆召开。由我市组建、派员的江苏省第二十四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荣获了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称号,队长卢建林代表全国30个获奖先进集体做大会发言。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受到表彰的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
16日上午,卢建林队长与全国其他受到表彰的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代表以及先进个人代表齐集人民大会堂河北厅。上午九点半,习近平来到会议大厅,走到代表们面前,和代表们一一握手,亲切询问大家的工作生活情况。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向已参加和正在国外执行任务的援外医疗队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慰问,同时高度评价了援外医疗工作,高度赞扬了一代又一代的援外医疗队员,以实际行动铸就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昨天,已返回苏州的卢建林队长仍难抑激动地告诉记者,2013年对于每一个新老援外医疗队员来说,都是令人难忘、备受鼓舞的一年。习近平在今年的3月和8月连续两次接见援外医疗队员,两次都发表了重要讲话,首次总结了中国医疗队精神,并给予了高度肯定,这不光极大地鼓舞了援外医疗队员,也会感召广大医务人员,带动整个医疗卫生系统医德医风的建设。
苏州援非"神医"的魅力
我市自1966年以来,先后派出了100多名医务工作者参加了援外医疗工作,并于1981年-1983年、1989年-1991年集中组建了江苏省第9期、第13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不论是哪一期,他们都在万里之遥的非洲东海岸,在天气炎热、缺水少电、疟疾流行的恶劣环境中救死扶伤,谱写一曲生命凯歌,也谱写着中国爱心的苏州诠释。
无论是日常诊疗,还是海难沉船、高压电击伤华工的危难时刻,他们毫无保留奉献精湛医术;无论是高官名流,还是贫民窟里身染艾滋的难产母亲,他们始终如一救死扶伤;桑给巴尔的黑人百姓看见他们就欢呼"China";中国驻桑给巴尔总领事盛赞其为历届援桑医疗队中素质最好——他们是中国医疗战线上普通的21位成员,他们又是江苏省第24期援桑医疗队。
再多牵挂抛脑后
2011年6月,"吉纳!吉纳!"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国际机场。中国第24期援桑医疗队队长、44岁的苏州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卢建林凝视着大巴车窗外掠过的景色,土坯墙铁皮屋顶的简陋民房夹杂其间,许多黑人从房子里奔出来追着大巴挥着手,高喊着"吉纳"。突击了一阵桑岛土话的卢建林听得出,这是当地斯瓦西里语意思是"China"。很显然,他们还没到就被这里百姓当成"救星"。
卢建林抱紧了背包,里面有张全家福和临走时女儿送他的风铃。女儿就要读高三,自己却不得不给女儿办了住校。妻子在上海工作周末才能回家,父母都已年过七旬,只好让女儿离家当寄宿生。动身前,自己把2013年7月之前,家里水电煤气费缴纳日期等大小杂事全列出来,写了满满三大张A4纸留给妻子。
医疗队要支援的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地区位于非洲东海岸,由桑给巴尔、奔巴等多个海岛组成,终年湿热,土地贫瘠,疟疾、艾滋病高发,生活物资全靠进口,医疗水平相当于中国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1964年,江苏省开始展开与桑给巴尔的医疗合作,每两年派出一支医疗队进驻当地提供医疗服务,2011年轮到苏州牵头组队,每一位医疗队员都是延续中桑友谊的使者,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卢建林环顾车里,21位医疗队员有20个来自苏州,包括3位主任医师、13位副主任医师、一位主治医师,以及两名厨师、一名翻译,16人年龄在40岁以上。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有谁不是一身牵挂?自己的同事,39岁的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施澄寰,报名后不久,岳母突然查出肺癌;市立医院儿内科副主任医师、医疗队副队长孙永虎的母亲,因为肿瘤恶化已经在ICU 病房抢救了好些日子,医院领导不忍心,要找人替换他,他拒绝了,说他是自愿报名,不能反悔;46岁的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吴瑕,父亲患心衰十年,一直是她照料,然而医疗队缺一个能兼顾口腔外科的五官科医生,选来选去非她莫属……再多的牵挂,大家还是都来了。
危难之处显身手
桑给巴尔岛地处非洲东部,蚊虫肆虐,是艾滋病、霍乱、疟疾等流行病的高发地区,其中艾滋病的感染率高达5%。医疗队所在的Mnazi Mmoja医院和Abdulla Dulla Mzee医院尽管分别是温古迦岛和奔巴岛的医疗中心,但条件仍然十分简陋,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器械,助手的水平和默契程度也比不上国内。为尽快适应当地工作,队员们发扬团队精神,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精诚合作。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自制一些简单医疗器械,或者利用有限的条件想方设法地开展工作。他们24小时应接急诊,全天候随叫随到。
9月10日,坦桑尼亚发生沉船事件,240人死亡。9月10日一大早,大家得知沉船事件发生后,顾不得吃早饭,便一起来到了医院,队长卢建林第一时间和医院院长、桑给巴尔卫生部进行联系,表示中国医疗队随时待命,接受救治任务。与此同时,大家一起商量应急方案。考虑到会有大量溺水患者,来自市立医院本部的呼吸科主任医师徐晓、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马前军博士,在抢救重危病人方面有着丰富经验,他们针对沉船事故引起的伤害特征,一起制定急救方案,具体指导医院参加急救的医生和医生助手,他们还将心肺复苏操作要点打印好,让该院现场急救的医生带在身边。因患者多出现脱水等,侯顺玉、殷晓东、欧阳八四等马上从医疗队驻地搬来了大量补液,以备急用,麻醉科的谢阳准备好可能需要的麻醉药品、气管插管等器械,在医生办公室等候。
幸存者陆续转到医院,大家开始忙碌了起来。在ICU病房,徐晓、马前军同医院ICU主任一同逐个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名幸存者存在严重肺水肿,到医院时呼吸困难,气息微弱,心率不齐,徐晓一方面让护士开通静脉通路,一方面联系谢阳,以便必要时进行插管,经紧急抢救,病人终于转危为安。有位幸存者脚踝部撕裂,伤口经海水浸泡已经发白,市立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李晓兵为他及时进行了X线检查,排除了骨折问题,卢建林及时为他清创、缝合,患者为此感激不已。沉船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适逢中秋佳节,大家没有想到过节,继续在医院救治海难幸存者。苏州医生的全心付出让当地群众深受感动,该院院长说,面对救援,他们在人员、药品、器械等方面有着很多不足,而苏州医生的帮助,非常及时和有效。
"神医"自豪与无奈
作为医疗队里唯一的中医,47岁的针灸科主任中医师欧阳八四,在桑岛居民眼里相当神秘。欧阳八四接诊的第一个病人是个严重的面神经麻痹患者,口眼歪斜、味觉缺失、流眼泪、流口水。欧阳八四用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脸和脖子上左扎扎右戳戳,一星期后,对方不流口水了,两星期后康复。不开药不开刀,在皮肤上扎几根针就能把病治好,像变魔术一样。没见过针灸的居民,纷纷找欧阳八四看病。"中国神针,OK!"欧阳的助手、一位黑人小伙干脆跟着欧阳学起了中文。欧阳八四笑着告诉记者:"中医的穴位,非洲居民也是一样的。"
桑给巴尔实行一夫多妻制,妇产科的患者都是最多的,医疗队里,两个妇产科医生侯顺玉和周丽屏,也成了两个岛上最忙的人。娇小的个子,沉静而略带腼腆的微笑,周丽屏给人的印象就像一个高中生。然而,就是这位看似弱不禁风娇小姐一样的女医生,9个月来在奔巴岛上抢救了100多位当地妇女,接生了200多个新生儿。在桑给巴尔岛上,侯顺玉也创下了和周丽屏数量相同的"战绩",9个月来,侯顺玉每天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美美睡上一觉。
郑红根更是"香饽饽",骨折是岛上高发病种,作为全岛唯一的骨科大夫,38岁的郑红根几乎天天加班,夜里还时常要出急诊,最考验他的是手术器材只有普通的接骨钢板,没有电钻,手术时打几个螺钉就满身大汗;没有骨科牵引床,连凡士林纱布都要自己动手做。郑红根后来找到医院院长,花5万先令做了个骨科牵引架。
苏州市立医院的眼科医生耿宁说,她经常与艾滋病擦肩。眼科手术要在显微镜下开刀,医生要光脚踩脚踏,操纵镜头移动。一次,在给一位患白内障的艾滋女孩做手术时,病人眼内的灌注液流到她光着的脚上。这是眼科手术中经常发生的事,而艾滋患者的泪液、泪腺及相关组织、器官,也含有艾滋病毒。"我知道危险,但一周后我又为这位女孩移植了人工晶体,让女孩恢复了视力。"耿宁说,内心确实有过纠结,但"病人后来眼睛好了,和我打招呼,我内心的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桑给巴尔的奔巴岛上全是干硬的沙质土,历届在奔巴的医疗队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过也只能种些长豇豆、丝瓜这类耐高温蔬菜,得疟疾是家常便饭。生活上的困难能克服,而他们也时刻走上最危险的边缘,去的人一半都感染过疟疾。"有的人出现咽喉痛、发烧感冒,就立即吃药,将防护做到最好,还好没有发生太大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