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老师在金阊实验小学
“你们想象中的西藏是什么样子?”问题一抛开,一年级的小朋友争着举手回答着。这是上周五,藏族教师旦增旺姆在金阊实验小学上课的情景,而这也是她给苏州的孩子们上的最后一节课。
一端是雪域高原,一端是江南水城,旦增旺姆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一群苏州学生。
9月2日,她与来自西藏林周县的其余9名骨干教师一起,分赴苏州4所中小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挂职学习。
“这里的学生懂礼貌,课堂上却特别活泼。这里的老师,在教学上很有一套。”谈到在苏州学校的所见所闻,藏族老师的感慨太多太多。
随着最后一课的结束,今天,10名林周县教师将启程回到西藏。“一个月前,我们带着问题而来,一个月后我们收获满满。”第七批苏州援藏干部、林周县副县长陈习庆说,他们将把苏州先进的教学教研方法和理念带回林周,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
□商报记者 黄贤君/文 蒋世颖/摄
1
眼见
最真实的
苏州课堂
这是苏州学生最普通的一节课,可对于来自林周县的教师来说,却是那么不普通。“上课不是埋头读书,而是充满了互动与欢乐,原来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旦增旺姆说。
课堂上,金阊实小的孩子们通过网络和电子白板,跟随老师一起上了语文课。尽管是在课上,可教室里的孩子们热闹极了,竟然还和老师一起讨论起来,这让旦增旺姆惊呆了:“没想到,学生还能随便‘插嘴’提问,在我们那基本都是老师一个人授课。”她说,光从一堂课,就能发现西藏与苏州之间的教学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这里的课堂主要是以学生为主,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来完成,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
次仁扎西,是来自林周县下属的一个乡镇小学校长,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留园中心小学的校本课程。“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没有非常先进的设备,但是留园小学的课程很特别,结合学校所在地域,融入了自己的校园文化,而且这样的课程别的学校没有。”他告诉记者,在交流学习期间,他最爱上的就是学校的园林文化课程。每次上课,他都拿着笔记得特别仔细,生怕遗漏下什么。“因为我也是第一次来苏州,对园林毫无了解,上了这课,简直能去当导游了,哈哈。”说完,他还给记者翻开了留园小学的校本教材,讲起了留园的一景一色。“这些教材,我要带回我们学校,给西藏的老师学习学习。”
对于10名藏族教师来说,似乎每一堂都有惊喜。惊喜的背后,是苏州教育最常态的一面。金阊实小副校长陆建华介绍说,来校的3位藏族老师都被安排在一(5)班跟班学习,系统了解一个班级各科的教学过程。没有精心做准备,平时的课怎么上现在还是怎么上。就是这最平常的课堂,为10名藏族教师带来的,却是满满的收获。
2
感悟
教育不是
说说而已
第一次跨进学校,学生的一举动令次仁扎西至今难忘:见到老师,远远地立正敬礼,说声“老师好”。看似不经意的一件小事,却折射出了苏州与西藏在教育认知上的千差万别。
“在西藏,不少都是游牧民族的孩子,随地吐痰、穿着邋遢在校园里是很常见的。”次仁扎西告诉记者,他1999年刚刚参加工作时,西藏还没有普及义务教育,家长们自己并没有上过学,也不懂得上学带来的好处,孩子常常会被家长喊出去放牧。那时,他每天的工作除了上课,还要在乡里四处“抓”学生回来上课。2002年,西藏验收6年义务教育之后,家长的观念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大家仍然处在重视成绩的阶段,忽视了对个人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在看到了苏州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后,次仁扎西内心震撼不已。
在临走前的总结会上,林周县教育局负责人马继梁也谈到了这一点,“养成教育”被他多次提及。他用“不走寻常路”来形容西藏的孩子,就是好好的水泥路不走,哪里泥泞往哪里走,对于老师一遍遍的说教,似乎都没有听进去。可是,来苏州后他才发现,在对学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一味说教。
那么,苏州的老师是怎样教的?比如,在发现班里有学生对家长的苦心或苦衷不理解,老师会把了解到的案例都编进小品、相声、短剧等等节目中去,让学生自己表演。有了亲身感悟以后,学生是愧疚不已。另一方面,就是家校紧密联系,教育不单单只在学校,而是整个家庭甚至社会的责任。而西藏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寄宿在学校,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不管了。“教育,不是光靠嘴上说说就可以的,苏州的教育方法,我们都要带回西藏去。”
3
改变
从苦练“内功”
开始
边巴次仁和强巴德吉来到的是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
边巴次仁对学校的多媒体教学比较感兴趣,因为,他所在的江热夏乡中心小学拥有全自治区一流的教学硬件设施,每间教室都安装了网络接口和电子白板,但老师们还不会使用电子白板,也不会制作电子课件。来到新城一小后,他就成了一个虚心的“小学生”,苦学电子白板的基础知识。
而强巴德吉身为苏州小学教研主任,最感兴趣的也是老师们的教研活动。她所在的语文教学组,几乎每个星期都要聚一次,围绕某一节课,推翻又建设,又推翻又重建,如此反复。每周一次的教学研讨,老师们为一个题目挣得面红耳赤,或者为课堂上的一个措辞反复推敲再推敲。可喜的是,在经过团队成员一番艰苦的磨练之后,总能收获圆满的课堂。
“尽管,每周一次的研讨,工作量很大很辛苦,但是在这样的团队中,感觉很幸福。”强巴德吉说,因为共同的愿望可以使团队每一个成员都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角色和任务,从而真正组成一个高效的群体,把工作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团结起来。
而在西藏,因为老师的稀缺,各个学科的研讨一个月才能轮上一次。“因为很多乡镇学校,一个年级往往就只有一个语文教师。每个月,老师都跑到别的学校进行交流。而且因为学生群体的不同,交流也很难深入开展。”马继梁说,回到西藏后,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加强各个教研组之间的交流,让老师苦练“内功”。
此次每一名林周教师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意向,有的重点学习学校管理,有的重点学习具体任教科目教学,还有的重点学习如何开展互动教育等。尽管学习的方向不相同,但钻研起来都有股认真劲。老师们说,从自身开始,抓紧时间多看多学,才能把苏州好的教学经验带回去。
4
未来
交流学习
要成常态
短短一个月时间转眼即逝,但西藏与苏州的教师交流才只是个开始。
金阊实小和朗乡中心小学已经签订了“手拉手协议”,双方结成友好学校。在学校的最后一天,苏州与西藏的老师,也相互留下了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还建立起了一个QQ群,通过网上交流,持续地指导西藏老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我们学校后续编写的校本教材,所有的电子版都会通过QQ上传给他们,实现资源共享和同步。”陆建华说。
临行的最后一天,西藏的老师们已经在规划第二年的交流活动。“明年,还请各位老师去西藏,检验我们此次的学习成果。”林周县副县长陈习庆笑着说,作为援建的“冲锋队”,苏州老师源源不断地深入西藏学校,一方面把学生教好,另一方面传递苏州先进教育理念,与林周县当地教师共同进步。仅苏州小学,先后有60余名教师前往苏州、常熟、张家港等地参加培训。但是西藏老师来苏州的机会却并不多。今后,这样的形式将成常态化,“我们准备通过几年努力,把林周的骨干教师轮训一遍,从而提高整个林周教育水平”。
“苏州援藏,已经不是简单的资金扶持了。”市教育局组织处相关负责人徐磊说,从最初的资金扶持到现在的教育方法的传授。由“硬”转“软”,背后是援藏理念的更新。今后,双方教师将不断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规律、方法和手段,体验学校管理的模式和办学内涵,从而提高林周教师的教学及教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