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苏州高新区通安镇14000亩“现代农业园”,这里分成了“翠冠梨种植区、水蜜桃种植区、葡萄种植区、枇杷种植区、优质水稻种植区和茶叶杨梅种植区”六个区域。
今年59岁的朱小男,就在他的“优质水稻种植区”中,坚守着他的粮食种植;非但自己种,还帮别人家种。
“今天,我一家5口人的‘家庭农场’,可干过去村里二三十人一年的劳作呢!”老朱颇感自豪地说。
农机手升级为“家庭农场”主
还成了省劳模
今年59岁的朱小男,黑黑、矮矮,一眼望去,就是个城市周边的“乡下人”。
这个从小就跟着父母种田、24岁成为村里手扶拖拉机手的他,虽土,但却机灵、善用“现代化武器”。
“在做农机手时,很苦。那时的手扶拖拉机,可累人了,晚上开时,还直冒火星;两个小队二三百亩田翻滚下来,会翻得人脱了力,上医院挂盐水去!”朱小男回忆当年做农机手时的任劳任怨。
通安镇的土地流转,开始于12年前。农机手出生的他,嗅到了规模承包经营的历史机遇。
“我一直想,规模化经营,一定离不开现代化农机的运用。”于是,朱小男添了农机在自家同心村承包起了83亩的农田种植水稻、小麦。
“2004年,我家添置了第一台手扶插秧机。三年后,又购买了高速插秧机。你别看这一台高速插秧机,11万呢!”老朱说,“记得家里添置的第一台原装播种机,来家安装的还是位日本人,带着翻译,一边安装,一边教我如何维护与使用。人家赚了点铜钿买房买车,我赚了点铜钿买堆‘铁’!”老朱虽这么说,但脸上却是堆满自信的笑容。
因为,在这之后添置的施肥机、除草机、收割机等,使老朱的种植能力越来越强。
“现在种田,都靠‘铁疙瘩’!尽管我这个家庭农场现已承包了270亩田种粮食,但除了农忙,多数时间还在‘白相’,依我家庭农场的实力,一家子包个500多亩地,没问题!”
朱小男成了远近知名的种粮能人,但时刻不忘带领乡亲们一起干;他负责起了全镇1000多亩的水稻育秧技术指导与机器插秧。在农忙时,非但要管好自家的农田,就是别的乡镇农户,只要有求于他,他都会与儿子开着他那“铁疙瘩”去帮人种植或收割。
2013年,朱小男申报了高新区第一个家庭农场——杨巷水稻种植家庭农场;他的善于助人,也得到了乡里乡外人的众口称赞;老朱也成为了高新区农林口子上唯一一位省劳模。
“现在种田,不是拼气力,而是拼现代化机器与现代农业的种植方式;有了好机器与好方式,再加上好的经验,种田就变得轻松了!”朱小男总结说。
老朱成了农科所里的老常客
种的稻谷五颜六色
“你们见过彩色大米吗?这一块种的是黑米,前面一块种的是红米,后面一块种的是绿米。”走在老朱家的田埂上,绿油油稻叶已有齐腰身高,不是从稻叶的深浅、软硬来区分,根本看不出在这稻田里种的是彩色大米。朱小男介绍说,他种的彩色大米包括:白色的苏优糯、红色的鸭血糯、红米、黑米及绿宝米等。
事实上,老朱已成为了苏州农科所里的常客。“成了种粮大户后,区里、市里有农业培训,外地有大型展览会等,都叫上我们。农科所育出新品种了,农机所来了新的农机了,我都喜欢拿点来种种,或看到方便耕种的农机,都会买回去。像这五彩大米,就是我从农科所引进的。”
老朱说,在他承包地里,种最多的还是苏香粳一号、苏香粳三号、南粳46等优质大米,亩产都在1000斤左右。“种五彩大米的产量,要比种优质大米产量低个30%;要不是搞规模化种植,一般农民是不愿去种植这些品种的。因为,从种、收割、包装等,都得分开,比种普通米更辛苦。”
由于搞了规模化种粮,朱小男的“家庭农场”除多样性外,还特别注重稻米的上市节奏。一般的优质大米,都要在10月底收割上市,而在朱小男的“家庭农场”,其种植的“国庆米”,在9月底就可收割、10月1日就可上到饭桌了,比通常的新米上市整整提前1个月。
记者在田头看到,种植普通米的稻田,现在还只有稻叶在微风中飘动,而老朱种植的15亩“国庆米”,却已有稻穗在风中舞动了。“看样子,今年‘国庆米’涨势不错,早1个月上市,价格要卖高不少。但种‘国庆米’,人也是非常辛苦的。干活得抢时间,过了时节,价格就卖不上去了。”
“现在的种粮,已与过去大不相同了。2006年之前,我们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记得有一年,我的稻田里出现了大量的‘稻飞蚤’,产量下降了30%。当时,只能怪自己触霉头。而同样是受灾,现政府已为我们种田户都上了粮食保险。2013年,我种的小麦,遭遇了黄梅天小麦霉烂,产量下降了近40%,结果农业险拿到了2万元。今年,遭遇冰雹,我们种在太湖边的稻田损失严重,农业险又主动上门来赔付了!”
上阵父子兵
一个董事长,一个CEO
在老朱的“家庭农场”,父子齐上阵,一个是董事长,一个是CEO。
儿子朱小东,是朱小男的独生子,也曾是一位武警战士。退伍后,凭着那身战士素质,30岁出头正是用人单位争着聘请的保安。但在朱小男家,老朱却让小朱把保安工作给辞了,专心回家种田,搞他“家庭农场”的产业链。
“我59岁了,摆弄那些大设备力不从心了。现在大多数机器都由儿子操作。农忙时,媳妇也要帮着开插秧机呢!”
“现种田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农忙时,劳动力也难找;找来的也都是六七十岁的,雇他们,本身风险就很高。因此能用机器替代的,就不用人工。仅今年,我家农具就添置了大马力拖拉机等,花掉了40万元。而今年的种田成本,也已花去近10万元了。”老朱说。
记者在老朱家看到,这些大型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被分放在了3个地方。20多台农机的价值达到了近200万元。“今年在种粮上的一个变化是,我们第一年没在公路上晒麦子。”老朱说,今年他花15万元添置了12吨级的烘谷机,新建了50平方米的烘干机房,“家庭农场”完成了现代化种植、收割、烘干、加工等的全产业链配套。
“如今的儿子,也比我机灵了,他将家里4台插秧机,都同时改成了植保机;插秧的时候插秧、植保的时候植保,过去打药需人跟着机器走,现改良后能全部在车上完成。”
而小朱告诉记者,他比父辈更会使用信息化工具。“每次外出培训等,都能结交一批专业的朋友,通过微信一加,交流的全是种粮的经验与市场信息。”朱小东微博、微信群链接的,都是农科所、农机所、著名品牌农机等信息。“我对接好父亲的班,充满信心!”
如今,从播种、耕耘再到制成大米,全由“家庭农场”自己完成;“这在过去的农民,是想都不敢想的。去年,我们出谷25万斤,小麦16万斤,加上其他种植、粮食加工,全家的年收入应该有个20万元左右。”
去年,老朱的“家庭农场”还成功申请到了“上口香”的注册商标,将自己的品牌大米,供应到了云泉山庄、书香世家、阳山湾大酒店和树山农产品展销中心等知名企业及饭店。
“现在,我更多的是动动嘴,具体的操作,都由儿子去操办。我的梦想是,争取用2、3年的时间,让‘上口香’成为苏州本地大米的知名品牌!”老朱显得信心很足。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