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首页>地方频道>苏州>民生

苏州率先实现城乡社保一体化

  社会保障,是老百姓的一座靠山。有了这样一座靠山,生活就有了“底气”,养老、看病就不用发愁。从扩大社保覆盖面、保障基本生活,到不断提高待遇水平,由“普惠”转向“特惠”,苏州城乡大地上,一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保障网越织越大、越织越密。今天,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经验交流会在苏州召开。会上,国家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正式发布《苏州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发展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总结了苏州率先实现城乡社保一体化发展的经验,探讨了城乡社保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基本思路及相应对策,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

  养老:彻底打破城乡工农群体界线

  68岁的许老伯,是吴中区长桥街道新北村村民。他参加区农保置换城保,个人出资加上集体经济补助和地方财政补贴,置换了15年社保缴费年限。2005年年满60周岁时,他办理了退休手续,开始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当月就领到了385元退休金,而且退休金年年都加。

  深度解读:

  苏州社保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标志就是,把被征地农民当做一个特殊群体,对劳动年龄内的被征地农民,通过补缴一定年限的养老保险费,统一纳入职工养老保险。劳动年龄以上的人员,则纳入职工养老保险或领取征地保养金。到目前,全市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人数共147.3万人,参加城保93.5万人。

  苏州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起步于1985年,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实行国企职工养老金社会统筹,后逐步扩大到其他社保险种。历经20多年时间,苏州已建立起一个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城乡老年居民养老补贴等的城乡养老保障体系。

  目前,苏州已形成以职工、居民养老保险为主体的、不分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即只要是企业职工,无论在乡镇企业上班,还是外来农民工,都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农民无论是务工、经商、务农,均可选择以个人身份(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同时,无论苏州的城镇老居民,还是原来的农村居民,都参加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也就是说,苏州职工养老保险和居民养老保险已完全打破城乡、工农、群体界线,真正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值得一提的是,困扰各地的城乡养老保障转移衔接问题,在苏州已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究其原因,苏州一开始设计新农保,包括城乡并轨后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时,就已考虑了农保或居保向城保的衔接问题。另外,为解决农保待遇偏低的问题,在尚无国家相关政策的情况下,苏州创造性建立了居民(农民)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享受财政补贴,由个人一次性缴费,实行完全积累制。

  医疗:多道防线功能互补层次分明

  年逾五十的章阿姨,2009年被查出患癌,当年做了次大手术,目前身体状况良好。从查出患癌到现在,她的医疗总费用是5万多元,自费2000多元,自负6000多元。在享受退休职工医保待遇的同时,她还享受到了3000多元医疗实时救助,个人现金负担率仅16%。

 

  深度解读:

  在推进社会医疗保障城乡统筹中,苏州将进入乡镇村各类企业务工,并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村劳动力,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保。农村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居民,也按规定参照城镇灵活就业人员,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同时,苏州实行农村居民医保(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并轨,统一城乡居民医保,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医保待遇。

  目前,苏州已初步建立包括基本医保、大额医疗费用社会共济、地方补充医保和社会医疗救助“四位一体”的医保体系。其中,基本医保是主体,地方补充保险和大额互助是补充,医疗救助是托底,是最后一道防线。从中可以看到,各层次的医保制度“各司其职”,职能明确,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了坚实的保障网。

  受多种因素限制,对超过一定额度的门诊或大病住院费用,基本医疗保险无能为力,还需要地方补充保险和大额互助保险等补充。从功能上说,前者解决个人账户用完后的门诊费用负担问题,后者解决的是超出基本医保住院费用封顶线之后,个人住院费用难以承受的问题。而对于一些极端的灾难性医疗支出,或家庭困难的特殊群体而言,仅靠这两项制度还不够。

  值得一提的是,市区建立了由人社部门扎口管理,民政、总工会等部门共同认定,包括保费补助、实时救助、年度救助、自费救助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医疗救助体系。医疗救助恰好解决了患者个人总体自付负担偏重的问题,可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的发生。当医疗费用超出基本医保个人账户金额或大病住院支付封顶线时,地方补充医保和大病互助保险将发挥作用。而当个人总自付金额超过一定额度时,医疗救助将给患者吃一颗“定心丸”。

  让城乡居民在家门口享社保服务

  去年底,吴中区、相城区社保与市本级并轨后,姑苏区、高新区、吴中区、相城区灵活就业人员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缴费登记“下沉”到了社区。家住相城区的张小姐,目前在经营一家网店,是一名灵活就业人员。近日,她来到家门口的社区工作站,办理了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登记手续。

  深度解读:

  让农民像市民一样享受同等的社保服务,在苏州已然成为现实。在创新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苏州推进覆盖城乡的一体化社会保险经办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服务模式,为城乡居民提供便捷化、均等化、可及化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目前,全市133个街道(镇)的1828个社区(村)均设立了劳动保障专职协理员,网络连通率达到100%。按金保工程标准,“市社保信息管理系统”和“市社保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已逐渐将服务延伸到城乡的每一个角落。

  与此同时,各级社保经办机构与财政、地税、公积金中心、医疗机构、银行和邮政等合作,形成以社保经办为主、其他机构为辅的经办模式,打造“15分钟社保服务圈”。也就是说,不论在城镇还是农村,步行15分钟,就可找到一家办理社保事务的网点。

  目前,我市企退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居民医保申报缴费、老年居民养老补贴申报、被征地农民业务申报等,均可通过街道、社区、乡镇和村劳动保障机构直接办理。同时,经办机构在管理服务中推行标准化流程、限时办结、失职追究、首问负责等,确保居民进一家门、到一个柜台或窗口,一般都可以办结相应事务。

 

  专家建言:直面挑战勇于创新

  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过程中,苏州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保体系,实现了城乡户籍居民的“社保全覆盖”。但是,应该注意到,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苏州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存在多方面的突出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

  苏州外向型经济发达,受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较大。宏观经济层面出现的问题,会直接或间接对养老保险产生影响。专家举例,比如经济增长放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会减弱,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因出口减速,会减少劳动力需求,势必减缓社保扩面基数的增幅。特别是中小企业受银根紧缩、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经营困难等,增加了企业缴费和扩面难度,甚至产生新的断保人员等。这些将对养老、医疗等社保基金收支平衡产生一定冲击。

  当前,苏州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大量低端制造业及劳动密集型企业,正逐步向苏北和中西部地区转移。对此,专家认为,若干年后,就业及参保人数可能会下降,导致社保基金缴费减少,而享受养老、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将逐年增加,待遇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再加上养老、医疗保险转轨造成的历史欠账和未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可能会再现,并在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前呈持续扩大之势。

  1982年苏州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了18年,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预计到2015年和202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分别达到155万和180万,届时老龄化比重将达26.4%。对此,专家指出,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龄化,将加大社保基金的压力。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制度抚养比持续下降,养老、医疗保险待遇享受人数将不断增加,可能造成基金收支压力不断加大。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需求也随之提高。近年来,城乡居民与职工医保待遇普遍提高。人们对医保的需求越来越高,医保待遇的“增速”已赶超基金的“增速”,待遇上升空间受到挤压,基金支付压力也越来越大。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00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