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仍在持续。走在古镇老街上,汗流浃背的李海珉不时用挑剔的眼光,打量着黎里最近的每一点变化。
在黎里文保所干了14年后,66岁的李海珉又有了新身份——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委会顾问。如今,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古镇风貌将重现风采,控保建筑修复硕果连连,污水截流三线入地等民生工程紧锣密鼓。“环境改善了,道路通畅了,百姓惬意了。变化不是一点点。”李海珉说。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黎里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一年多来,黎里这颗拥有丰富历史遗存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江南“水乡明珠”,“蝶变新生”悄然开始。
“错位”布局空间和产业,打造个性吸引力
回想起一年多前,黎里古镇综合开发启动仪式上的热闹场景,78岁的孟祥观至今难忘。“那天,自发到现场观看启动仪式的居民超过两万,现场人山人海。”
这一天,当地百姓期盼了很久。
黎里古镇形成于南宋,至今已有886年历史。66.8公顷的古镇核心保护区内积淀着宋元明清和民国众多的历史遗存,现存明清民国建筑近16万平方米,各级文保单位28处,还涌现出了爱国诗人柳亚子、翻译出版家蒯斯矄、教育家柳无忌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南社爱国精神更是在黎里得到传承和发扬。
岁月也给黎里留下了无情创伤,古镇保护与开发迫在眉睫。
2010年5月,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委会成立;2012年1月30日,总投资4.1亿元的黎里古镇综合开发启动;2012年3月26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在调研黎里古镇时强调,古镇资源丰富,价值很高,一定要把黎里保护好、利用好,一年出形象、三年见成效。
“涅槃重生”,从这一刻开始。
与周边古镇相比,黎里起步较晚。“再也不能走别人发展的老路了。如何积极发挥后发优势,通过高标准规划,实现错位发展,是黎里发展的突破点。”吴江区委常委、汾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吴新明说。
但“错位”两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为此,黎里邀请同济大学、日本、台湾等地的古镇保护和规划专家,共同出谋划策。同时,结合黎里实际,博采众长,确定了从空间和产业两方面入手,打造鲜明特色和独特吸引力。
空间上,黎里确定了“一轴三核”的发展规划。一轴,就是将古镇东西向1900多米的市河、镇内的古街区和镇东的揽桥荡串联成线。三核,就是依托西晋时期的罗汉寺与明代的禊湖道院,将西面的寺后荡打造成宗教文化体验区; 将镇中的古街区打造成历史文化街区; 将镇东的揽桥荡建成现代人文休闲区,打造新的“黎川八景”。“通过向东西两端扩展,古镇空间一下拓展了至少3倍。”吴新明说。
同时,在已批复的《黎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基础上,确定宜居、宜业、宜旅的发展定位,适度迁出原住民、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黎里古镇的发展,旅游是大方向,但不是唯一方向。”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委会党委书记周山南说,古镇旅游如果没有了产业支撑,发展就没有前途。进一步整合古镇旅游和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历史遗存,并与产业化相结合,是黎里实现错位发展的有效途径——围绕有看头、有玩头、有吃头,引进全国非遗文化产业项目,将各地非遗文化产品集中到黎里进行展示和演绎,为旅游带来人气; 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营销,力争几年内形成100亿元销售,为古镇增加收入。对古镇现有的住宅、弄堂、仓库、厂房等进行整理和重组,吸引资本进入艺术收藏、文化创意、商务会所等产业开发;利用古镇周边的河荡和农庄,引进特色餐饮,发展美食产业等。
“黎里的发展,单靠门票肯定不行。将来,黎里或许会采用一卡通,游客进入古镇后,凭一张储值卡就能全部搞定。”吴新明说。
打通“任督二脉”,内外兼修展形象丰内涵
如今,在318国道与黎里浒泾路的交界处,新建的入口景观让人耳目一新,“白墙黑瓦”下的黎里古镇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根据规划,这里将成为黎里古镇的北入口,承担30%的游客量。
而在古镇保护开发之前,这条进入黎里的主干道,却一直被各种货车碾得坑坑洼洼,影响出行不说,更严重破坏了古镇形象。
交通先行,成为打通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瓶颈的重要砝码。
8月底,总投资5760万元、全长6公里的新南环路可望竣工通车,将有效解决之前货车穿镇而过的窘境。10月底,总投资5344万元,全长1.6公里的人民路东延和揽桥荡大桥工程也将完工。通过与苏同黎公路的无缝对接,未来这里将成为古镇东入口的主干道。
“任督二脉”打通了,古镇内部的综合环境提升,也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两手抓中紧锣密鼓进行。
目前,与古镇核心区衔接的黎新桥北侧区域改造及景观工程正在深化设计;黎民南路、人民路等主干道路立面的“穿衣戴帽”马不停蹄;河道清淤、廊棚古驳岸修复、石板路铺设有序推进; 古镇区市容秩序管理,引入市场化运作进行专业保洁,提升环境与风貌,为营造旅游氛围打好基础。
更让人振奋的是,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的另一重头戏,古建修缮也捷报频传。
在分开了40多年后,周宫傅祠内的断头赑屃,终于和它此前背了180多年的石碑“重逢”了。如今,这只赑屃正在祠内入口的院中坐北朝南趴着,等待迎接祠堂修复后前来参观的客人。
周宫傅祠是周氏后裔为纪念清代乾隆年间工部尚书周元理所建的一座祠堂,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建成。祠堂共六进,现存一到四进。今年3月19日,乾隆谕祭碑额和石龟相继在地下被挖出,这块乾隆皇帝谕祭大臣周元理的御碑碑额,成为周宫傅祠修复最大的亮点。
同时,始建于乾隆初期的端本园现已修复完成。在这个仅有2000平方米的园子里,原有的曲桥荷池、伴月廊、半山亭、双桂楼、平波轩等建筑被一一恢复,再现了园子200多年前的风貌。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向人们诉说历史。”周山南说,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式样、原环境的“五原”方式,黎里接下来还将分期分批修复周氏义庄、蒯厅、退一步处、鸿寿堂、徐达源故居、南社旧址、五亩园等,力求做到修旧如旧、建新如旧。
惠民利民“不论大小”,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事实上,黎里古镇的综合改造,更是一项民生工程。
即将抛弃用了半辈子的马桶,84岁的翁家好婆开心的像个孩子。“抽水马桶多方便,托了古镇综合改造的福,我们黎里小镇人也要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这样感慨的,还有其他居住在古镇核心区的近200户居民。
“任何古镇,最难做的是水文章。”周山南说,黎里古镇综合改造过程中,充分吸取各地前车之鉴,同步推进了生态环境建设,不走冤枉路,避免留遗憾。
目前,古镇核心区污水截流工程一期已经完工,接下来将进行二、三期工程。项目全部完成后,全镇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将全部实现集中处理。
同时,总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的动迁安置房首期工程也已在镇东开建,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古镇区居民异地安置问题。
“古镇区现存的大多是公房,由于年代久远,每逢雨季,屋内就下起小雨,房子年年修,年年漏,居民苦不堪言。”李海珉说,随着沿街立面改造和重要古建分批修缮工作的推进,接下来将有数百户居民实施动迁,彻底改善百姓的居住环境。
如果是私房又不愿动迁,只要房子外貌与古镇风貌相符,居民同样也能得实惠。
70岁的戚田荣最近就尝到了甜头。他家住在建新街79号,原本是一栋两层小楼,当初建造时,为了好看,房子的外立面贴了马赛克和瓷砖,大门安装了卷帘门。
如今,古镇综合改造启动后,房子的风格与古镇风貌格格不入。自己动手,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难之际,当地政府出资,免费对戚田荣的房子进行改造,不仅安上了排门板和裙风板,屋门口还搭起了廊棚,“老宅”焕然一新。
一项项惠民措施接连出台,与综合改造配套的民生工程一步步前行。
坑洼的道路平整了,乱窜的“小飞龙”整治了,基础配套设施健全了、生活环境改善了,百姓幸福指数提升了……
“黎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底蕴在江南古镇中绝无仅有,这也意味着黎里古镇的保护开发没有先例可循。”吴江区委书记、区长梁一波说,善于用好各方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黎里将不断积累经验,走出一条古镇保护开发的新路子,“以人为本”积蓄持久生命力,通过3-5年的不懈努力,打造成为吴江及长三角古镇旅游圈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黎里文保所干了14年后,66岁的李海珉又有了新身份——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委会顾问。如今,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古镇风貌将重现风采,控保建筑修复硕果连连,污水截流三线入地等民生工程紧锣密鼓。“环境改善了,道路通畅了,百姓惬意了。变化不是一点点。”李海珉说。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黎里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一年多来,黎里这颗拥有丰富历史遗存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江南“水乡明珠”,“蝶变新生”悄然开始。
“错位”布局空间和产业,打造个性吸引力
回想起一年多前,黎里古镇综合开发启动仪式上的热闹场景,78岁的孟祥观至今难忘。“那天,自发到现场观看启动仪式的居民超过两万,现场人山人海。”
这一天,当地百姓期盼了很久。
黎里古镇形成于南宋,至今已有886年历史。66.8公顷的古镇核心保护区内积淀着宋元明清和民国众多的历史遗存,现存明清民国建筑近16万平方米,各级文保单位28处,还涌现出了爱国诗人柳亚子、翻译出版家蒯斯矄、教育家柳无忌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南社爱国精神更是在黎里得到传承和发扬。
岁月也给黎里留下了无情创伤,古镇保护与开发迫在眉睫。
2010年5月,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委会成立;2012年1月30日,总投资4.1亿元的黎里古镇综合开发启动;2012年3月26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在调研黎里古镇时强调,古镇资源丰富,价值很高,一定要把黎里保护好、利用好,一年出形象、三年见成效。
“涅槃重生”,从这一刻开始。
与周边古镇相比,黎里起步较晚。“再也不能走别人发展的老路了。如何积极发挥后发优势,通过高标准规划,实现错位发展,是黎里发展的突破点。”吴江区委常委、汾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吴新明说。
但“错位”两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为此,黎里邀请同济大学、日本、台湾等地的古镇保护和规划专家,共同出谋划策。同时,结合黎里实际,博采众长,确定了从空间和产业两方面入手,打造鲜明特色和独特吸引力。
空间上,黎里确定了“一轴三核”的发展规划。一轴,就是将古镇东西向1900多米的市河、镇内的古街区和镇东的揽桥荡串联成线。三核,就是依托西晋时期的罗汉寺与明代的禊湖道院,将西面的寺后荡打造成宗教文化体验区; 将镇中的古街区打造成历史文化街区; 将镇东的揽桥荡建成现代人文休闲区,打造新的“黎川八景”。“通过向东西两端扩展,古镇空间一下拓展了至少3倍。”吴新明说。
同时,在已批复的《黎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基础上,确定宜居、宜业、宜旅的发展定位,适度迁出原住民、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黎里古镇的发展,旅游是大方向,但不是唯一方向。”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委会党委书记周山南说,古镇旅游如果没有了产业支撑,发展就没有前途。进一步整合古镇旅游和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历史遗存,并与产业化相结合,是黎里实现错位发展的有效途径——围绕有看头、有玩头、有吃头,引进全国非遗文化产业项目,将各地非遗文化产品集中到黎里进行展示和演绎,为旅游带来人气; 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营销,力争几年内形成100亿元销售,为古镇增加收入。对古镇现有的住宅、弄堂、仓库、厂房等进行整理和重组,吸引资本进入艺术收藏、文化创意、商务会所等产业开发;利用古镇周边的河荡和农庄,引进特色餐饮,发展美食产业等。
“黎里的发展,单靠门票肯定不行。将来,黎里或许会采用一卡通,游客进入古镇后,凭一张储值卡就能全部搞定。”吴新明说。
打通“任督二脉”,内外兼修展形象丰内涵
如今,在318国道与黎里浒泾路的交界处,新建的入口景观让人耳目一新,“白墙黑瓦”下的黎里古镇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根据规划,这里将成为黎里古镇的北入口,承担30%的游客量。
而在古镇保护开发之前,这条进入黎里的主干道,却一直被各种货车碾得坑坑洼洼,影响出行不说,更严重破坏了古镇形象。
交通先行,成为打通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瓶颈的重要砝码。
8月底,总投资5760万元、全长6公里的新南环路可望竣工通车,将有效解决之前货车穿镇而过的窘境。10月底,总投资5344万元,全长1.6公里的人民路东延和揽桥荡大桥工程也将完工。通过与苏同黎公路的无缝对接,未来这里将成为古镇东入口的主干道。
“任督二脉”打通了,古镇内部的综合环境提升,也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两手抓中紧锣密鼓进行。
目前,与古镇核心区衔接的黎新桥北侧区域改造及景观工程正在深化设计;黎民南路、人民路等主干道路立面的“穿衣戴帽”马不停蹄;河道清淤、廊棚古驳岸修复、石板路铺设有序推进; 古镇区市容秩序管理,引入市场化运作进行专业保洁,提升环境与风貌,为营造旅游氛围打好基础。
更让人振奋的是,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的另一重头戏,古建修缮也捷报频传。
在分开了40多年后,周宫傅祠内的断头赑屃,终于和它此前背了180多年的石碑“重逢”了。如今,这只赑屃正在祠内入口的院中坐北朝南趴着,等待迎接祠堂修复后前来参观的客人。
周宫傅祠是周氏后裔为纪念清代乾隆年间工部尚书周元理所建的一座祠堂,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建成。祠堂共六进,现存一到四进。今年3月19日,乾隆谕祭碑额和石龟相继在地下被挖出,这块乾隆皇帝谕祭大臣周元理的御碑碑额,成为周宫傅祠修复最大的亮点。
同时,始建于乾隆初期的端本园现已修复完成。在这个仅有2000平方米的园子里,原有的曲桥荷池、伴月廊、半山亭、双桂楼、平波轩等建筑被一一恢复,再现了园子200多年前的风貌。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向人们诉说历史。”周山南说,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式样、原环境的“五原”方式,黎里接下来还将分期分批修复周氏义庄、蒯厅、退一步处、鸿寿堂、徐达源故居、南社旧址、五亩园等,力求做到修旧如旧、建新如旧。
惠民利民“不论大小”,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事实上,黎里古镇的综合改造,更是一项民生工程。
即将抛弃用了半辈子的马桶,84岁的翁家好婆开心的像个孩子。“抽水马桶多方便,托了古镇综合改造的福,我们黎里小镇人也要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这样感慨的,还有其他居住在古镇核心区的近200户居民。
“任何古镇,最难做的是水文章。”周山南说,黎里古镇综合改造过程中,充分吸取各地前车之鉴,同步推进了生态环境建设,不走冤枉路,避免留遗憾。
目前,古镇核心区污水截流工程一期已经完工,接下来将进行二、三期工程。项目全部完成后,全镇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将全部实现集中处理。
同时,总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的动迁安置房首期工程也已在镇东开建,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古镇区居民异地安置问题。
“古镇区现存的大多是公房,由于年代久远,每逢雨季,屋内就下起小雨,房子年年修,年年漏,居民苦不堪言。”李海珉说,随着沿街立面改造和重要古建分批修缮工作的推进,接下来将有数百户居民实施动迁,彻底改善百姓的居住环境。
如果是私房又不愿动迁,只要房子外貌与古镇风貌相符,居民同样也能得实惠。
70岁的戚田荣最近就尝到了甜头。他家住在建新街79号,原本是一栋两层小楼,当初建造时,为了好看,房子的外立面贴了马赛克和瓷砖,大门安装了卷帘门。
如今,古镇综合改造启动后,房子的风格与古镇风貌格格不入。自己动手,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难之际,当地政府出资,免费对戚田荣的房子进行改造,不仅安上了排门板和裙风板,屋门口还搭起了廊棚,“老宅”焕然一新。
一项项惠民措施接连出台,与综合改造配套的民生工程一步步前行。
坑洼的道路平整了,乱窜的“小飞龙”整治了,基础配套设施健全了、生活环境改善了,百姓幸福指数提升了……
“黎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底蕴在江南古镇中绝无仅有,这也意味着黎里古镇的保护开发没有先例可循。”吴江区委书记、区长梁一波说,善于用好各方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黎里将不断积累经验,走出一条古镇保护开发的新路子,“以人为本”积蓄持久生命力,通过3-5年的不懈努力,打造成为吴江及长三角古镇旅游圈的一张靓丽名片。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