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丹丹 通讯员 徐宇飞
滚滚长江,逶迤千里,历经万年,在安徽鸠江北岸冲积出一片肥沃的土地。这里沉甸甸的芜湖大米在微风中摇曳,颗粒饱满的水果玉米挂满枝头,肥硕的稻田蟹在岸边吐着泡泡……
为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近年来,鸠江区通过抓书记强队伍、树品牌强产业、打擂台拼实绩等举措,推动全区农业三产加速融合,实现集体和农民双增收,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截至目前,鸠江区农村集体经济连续3年呈两位数增长,累计经营性收入超亿元。
抓“关键少数”打基础
“芜湖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美誉,也曾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正因为如此,村民们习惯沿用老一辈流传下来的方法耕种,存在种植分散、用药混乱、收益不高等问题。”鸠江区二坝镇康湾村水稻种植大户芮家正说。
为此,鸠江区将种植本土芜湖大米作为推进农业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切口,纳入区、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书记领航”项目清单,采取全区“一张蓝图管全域、一套班子管实施、一套标准管品质”的方式,细化品种选择、用种量、播种密度、平整土地、氮肥用量、稻曲病防治关键时间、最佳收获时间等49个决策点,全程把关播种、插秧、分蘖、孕穗、成熟等13个生产环节,实现了全过程各环节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精准投入、智能作业。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自打各级书记牵头后,我们能通过共享平台直接调用卫星数据指挥旋耕机对土地进行规模化平整。平整后的田地高低落差不超过3厘米,不仅提高了农药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用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鸠江区沈巷镇大蒋村村民蒋善宝在谈及“关键少数”的重要性时说。
为了让各村党组织书记“知道干什么、知道怎么干”,鸠江区结合发展实际,以实现“三产融合”为总体目标,将全区56个行政村按照各自发展规划分为“基础设施提升村”“特色农业打造村”“乡村旅游建设村”等大类,轮流筛选各村党组织书记赴南京、扬州、湖州、金华、合肥等发展路径相似的先发地区开展实训锻炼,提升抓党建促三产融合能力水平。
“以前光听浙江的农村有多漂亮,老百姓有多富,去‘留学’了一趟,才真正体会到了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鸠江区白茆镇套北村党委副书记吴双喜在赴湖州学习一个月后深有感触。回村后,吴双喜结合“油菜花海”和“芜湖大米”两大特色农业,将村内废旧厂房改造为大米工坊,利用好村内田埂道路和水域,新建“田间小火车”“田间游船码头”等游乐设施,变闲置房屋为民宿,改破旧老楼为餐饮中心。如今的套北,集“吃、住、游、购”于一体,实现口碑利润双丰收,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36.48万元。
树鲜明导向增干劲
“以前大家都说当村干部没意思,干的活多不讲,还讨不到好。现在好了,区里搞了‘争星夺旗’党建评比,将三产融合作为衡量基层党建工作实效的重要指标,把大家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谈及村干部积极性时,汤沟镇前进村党总支书记张秀龙如是说。
为打破“三产融合”发展瓶颈,激发党员干部内生动力,鸠江区定期举办集体经济项目发展“赛马”大赛,评比出白茆镇新园村鲜食玉米加工项目、汤沟镇黄马村高圩姚酱瓜项目等一批优质项目,集中资源推动村集体落实项目。
同时,针对72个行政村,围绕季度争星、年度争旗,坚持党建和农业发展深度融合,把三产融合工作作为评价衡量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标准,鼓励拓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对于当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的并通过发展产业、盘活闲置资源资产等方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可作为评星条件。
评到了“星”,说明工作开展得好,百姓得到了实惠,那么如何给予村干部“正反馈”?鸠江区从政治、经济、生活三个维度入手,全面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政治上给地位,对连续获得年度优秀的村居党组织书记,两年优先推荐挂任镇街党工委委员,三年择优选拔进镇领导班子,目前已择优选拔上挂镇街班子成员4人;经济上给实惠,每季度按照标准兑现奖励到村,目前已累计兑现奖励资金1496万元;工作上给关心,在年度评优评先中向优秀基层党组织及个人倾斜,真正让“实干者实惠,有为者有位”。
促“三产融合”谋发展
“你好,你们村的芜湖大米怎么卖?”“12元/公斤,您可以免费先尝尝。”“这儿的芜湖大米品质好,之前在网上买过,煮的粥能煮出米油”……国庆假期,来自芜湖市周边的游客走进套北村智慧芜湖大米种植基地,彩色水稻和稻田画美不胜收。
为提高游客体验,打造消费新场景,鸠江区综合区情实际,在广泛征询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指导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周围4个村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围绕“春赏花、夏采摘、秋丰收、冬民俗”四季旅游战略,既广泛种植“芜湖大米”,又开发绿色芦蒿、“老鹅汤”等传统美食,鼓励村民兴办农家乐、采摘园、垂钓园,改造畅游花海、湖畔小筑、我行我宿等主题的精品民宿,形成了农产品“产、销、赏、玩”产业链,走出一条三产融合新路径。
农业领域三产融合在今天的鸠江已是遍地开花。据统计,鸠江区累计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3家,区委区政府出台合作社承接公益项目相关规章制度,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共建标准化厂房等新模式,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农业三产融合。截至2024年8月,全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6292.82万元,村均收入112.37万元,同比增长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