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浦东支持外籍人士担任国企法定代表人 法学专家解读——法律上“无障碍”企业里“有实权”

  记者 王海燕

  近日,浦东支持外籍人士担任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话题上了网络热搜。这一消息来自浦东新区宣布的全球引才伙伴计划(GTP)。

  外籍人士担任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在法律上有什么说法?存在“安全风险”吗?这一人才政策释放了什么信号?

  法律资格没有任何限制

  “外籍人士担任国企或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有管理、技术方面的要求,而在法律上的‘资格’问题是毫无障碍的。”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法学教授罗培新表示。

  首先,民法典赋予自然人平等的行为能力,这个“自然人”既包括中国人,也包括外籍人士。其次,无论是现行公司法,还是新的公司法,对公司法定代表人均没有国籍的限制。“允许外籍人士担任国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高管,遵循的是法律上的人格平等和行为能力平等的原则。”罗培新说。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这一职务有多少含金量,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根据法律规定,法定代表人是代表公司行使公司职权的负责人,对外享有公司代表权,对内享有业务执行权,表现为执行股东会和董事会的决议、负责公司日常事务的处理等。也就是说,外籍人士担任国企或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一般而言是有实权的,将实际参与企业运营,甚至可以在关键岗位上体现政府或官方的意志。

  “中国国企与世界各地企业一同参与市场竞争,遵循的是市场规则,平等对待境内和境外人士在法定代表人、高管等职位的任职,这正是进步和开放的体现。”罗培新说,这一政策体现了上海开放包容的格局,也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需要。引进外籍人士担任法定代表人,将为国企的经营管理引入全球性战略思考视角和资源,“这与改革开放是一样的,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引入了先进管理经验,引进了全球优秀人才”。

  有人担心,由外籍人士担任国企或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会不会有“安全风险”?罗培新表示,如果是涉及国家安全,或者是限制或禁止外商投资的行业,这些国企一般不会聘用外籍人士来担任法定代表人。根据法律规定,法定代表人虽拥有行使职权的权利,但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章程规定的范围内,且需要接受公司全体成员和有关机关的监督。也就是说,外籍人士担任国企或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不能任意妄为,若有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行为,同样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中央赋予人才利好政策

  支持外籍人士担任国企或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在法律资格上没有任何限制,这也是中央赋予上海的人才利好政策。

  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明确创新吸引和集聚世界优秀人才的体制机制,其中就包括支持符合条件的外籍人才担任上海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张江科学城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等内容。此外,方案还提出鼓励外籍科学家承担国家科技计划、担任新型研发机构法人等一系列举措。

  罗培新等专家学者表示,在新发展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更加主动,浦东这一人才政策有利于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打造全面自主、均衡的制度型开放,这种“不拘一格广招天下人才”的开放态度,也是当下中国向世界明确释放的信号。

  事实上,早在3年前,海南自贸港就有过此类人才引进的探索,同样是依托于中央赋予的人才利好政策。2021年,海南通过市场化招聘的方式,引进外籍人士林月文担任海南自贸港国企的法定代表人。林月文来自新加坡,在免税零售行业有近30年从业经验,曾在多个国家工作,口碑颇好。海南省属国企海南控股聘请他担任下属子公司法定代表人等职务,负责全面统筹海南控股离岛免税全渠道业务。林月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自己是受到海南自贸港政策吸引而选择投身海南免税行业。

  浦东此次推出的人才引进支持政策,同样也是向天下英才发出“求才若渴”信号。这些年,为广泛吸引海内外人才,浦东新区拿出了一批批优质岗位,其中就涉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类型,并不断制定完善人才发展配套政策,在高层次人才评定中也不受国籍、户籍的限制,助力享受多项优惠政策,为各类人才解除后顾之忧,这都为浦东大胆闯、大胆试厚植了人才沃土。

  专家学者表示,随着方案不断落实,上海有望成为全球重要的资本、技术、人才等汇集之地,未来,外籍人士担任国企法定代表人将不再是新闻。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2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