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强化“15分钟就业服务圈”功能 夯实高质量充分就业底座
上海已经建成324个社区就业服务站点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2024年,上海人社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就业优先”战略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全力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着力夯实基层服务力量,提升就业服务便利性,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近年来,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深入推进‘乐业上海优+’行动,着力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站点,使之成为广大社区居民就业路上的加油站、指导站。”据上海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佳瑛透露,今年,市政府将“建成350个‘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7月底,全市16个区已经建成了324个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开展就业服务活动1000多场。
网格 就业公共服务送到家门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上海人社部门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
当前,就业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尽管线上服务越来越方便,但市民对就近获取面对面就业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因为面向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往往面对面效果更好。为此,上海市人社局开展了“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建设,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就业服务站点,把就业公共服务阵地延伸到家门口,将服务队伍沉入网格里,把就业服务及时送到社区居民手中。
去年3月,《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正式实施,从地方性法规的层面,对基层就业服务工作作出了一系列规定,要求市、区人民政府统筹布局各级就业公共服务网点,并明确区、街镇要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工作力量,每个居村安排至少一名专兼职工作人员。这些制度设计为开展“服务圈”建设明确了定位,强化基层治理,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为高质量充分就业做好基础保障。
在静安区大宁路街道,一个崭新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静邻就业服务站于去年建成。街道服务办负责就业促进工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以前这里是一处闲置空间,为满足更多人群就业服务需要,街道将这处场地租下来,并把它打造成了“15分钟就业服务圈”就业服务站。站点提供“15分钟就业服务圈”6项核心服务功能,面向社区居民定期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体验、小型招聘会、求职心理疏导等活动,实现岗位信息一键应聘、就业政策一步获取、就业服务一站帮办,大大缩短了居民获取就业服务的路程和时间。街道搭建起“1+4+7+25”的就业服务网络,围绕1处就业服务站,在街道东、南、西、北4处党群服务中心、7处园区党群服务站和25个居委也设立就业服务点,让老百姓出门走几步路,就能够享受到街道提供的就业服务。同时,街道还建立了一支就业服务队伍,依托5名就业援助员及25个居委专职社工负责“15分钟就业服务圈”工作的具体落实,开展就业需求排摸,针对性地定制就业服务方案,提升服务质效。
相关负责人表示,跟以前相比,“15分钟就业服务圈”把各种就业服务做了资源整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大大加强了基层的就业服务能力。就业援助员江老师同样深有感触,“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立后,岗位信息能够互通共享,自己手里的企业岗位资源明显比以前多了。
广延居委的居民毛女士,曾经在家待业半年,经过就业援助,最近在街道人口办成功入职,成为一名调查员。她非常感激地说道,“我39岁了,学历不高,这个年纪,到社会上找工作压力很大,江老师就是我的‘老师+邻居’,多次给我指导,帮我推荐岗位,通知我参加各种招聘会。多亏街道就业服务站帮我找工作,他们非常用心、贴心”。
大宁路街道这个静邻就业服务站,是全市“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一个缩影。全市324个就业服务站,呈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做到服务“零距离”。打通服务群众就业的“最后一公里”,把服务延伸到家门口。在这些站点,居民可“足不出社区”一站式得到就业岗位检索、简历投递、职业指导和政策咨询等服务。
二是实现信息“全联通”。站点配备的“智慧就业”信息化设备,实现与市人社局官方“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的数据链接,整合起全市的就业政策、岗位信息和活动信息。
三是体现功能“有特色”。针对各区、各街镇具体情况有差异,在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过程中,各站点结合实际,提供符合本社区居民和辖区内企业需求的服务。如今,各具特色的区域化“15分钟就业服务圈”品牌相继涌现。虹口区在区、街道、社区基础上,将触角延伸至园区、商圈和校区,形成“1+8+30+N”的“15分钟智慧就业服务圈”服务网络,即1个区就促中心+8个街道+30个工作站+N个就业站点(园区商务楼宇校区)。杨浦区通过区校融合,联合复旦、同济、上财等高校构建“实习+见习+就业”链式服务,将就业服务不仅送到“家门口”,更送进“校门里”。闵行区开发“易就业”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易就业”社区智能服务终端等平台,推进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服务,为基层就业服务站点数字赋能。徐汇区人社局联合上海商学院全力打造出全市首个高校“15分钟就业服务圈”就业服务站点,推出站点服务品牌“就”约星期二。长宁区面向重点企业探索“楼小二”服务,将服务站点开进商务楼,深挖企业用工需求,辐射周边小区居民。黄浦区结合新老城区居民不同就业需求,深化“十街十色”品牌建设,发布线上“15分钟就业圈”黄浦就业码。
赋能 实训营弥补求职能力短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上海市人社局对此充分认识到,就业公共服务,不仅仅是向青年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等各类重点群体推荐岗位,更重要的是为他们赋能,帮助他们转变心态、走出家门、走向社会。
6月24日上午,杨浦区2024年四平路街道&控江路街道青年求职能力实训营,在四平路街道“15分钟就业服务圈”四平同济乐业空间举行。21位青年学员,围坐成六桌,聚精会神地听就业服务专家讲授“职场角色体验”课。“来了一箱货物,要请同事帮忙一起搬,你会怎么跟同事说?”实训营讲师秦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学员们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此次实训营,邀请了5位资深就业服务专家担任授课讲师,为学员量身定制内容丰富有趣的课程。在讲师带领下,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辩论赛及模拟面试等互动形式,让学员们在合作与竞争中逐渐掌握求职技巧。参访“中国网+金桥产业体验中心”,切身体验职场环境,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和用人标准,为学员们未来的求职就业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上海电力大学日语系应届毕业生小袁同学参加实训营后表示:“实训营对自己很有帮助,很多求职技能,都是大学里面没有接触过的,课程非常有针对性、实践性,帮助我们从学生转变为社会人。自己学到了一些求职面试技巧,已经应用到面试中了。”
杨浦区就业促进中心主任夏丽雯说,杨浦区高校众多,高校学生如果毕业前就参加青年求职能力实训营,就业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从2018年开始,杨浦区就建立了乐业空间,区人社局和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联动,每年都会针对不同高校的个性化需求,开展一些服务。为了最大程度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2021年,杨浦区率先成为全国求职能力实训营项目试点区之一,2023年在全市开展首个大学生求职能力实训营,区人社局按2000元/人给予补贴,和高校合作探索毕业生就业的项目化实训。今年上半年,已经与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和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开设了7个高校大学生求职能力实训营。
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24.5万人。上海市人社局表示,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上海人社部门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上海人社部门按照“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原则,全力促进广大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努力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拓展渠道到位。广开渠道开展各类针对高校毕业生的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今年以来,市区两级人社部门已面向高校毕业生,累计举办招聘会1300多场,提供就业岗位24.5万个。同时,对事业单位等政策性岗位,在招聘上尽可能向应届毕业生倾斜。
二是政策支持到位。对于招用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给予相关就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对于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对于参加灵活就业的毕业生群体,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及创业。
第三个是服务跟进到位。针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困惑或遇到的瓶颈问题,开展政策宣介、职业指导、求职能力实训营等。在市教委的支持下,在16个区的协同努力下,依托“15分钟就业服务圈”站点,对所在地区的高校毕业生作需求对接。对未就业的毕业生,至少提供1次相关政策推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和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对低保、残疾、零就业家庭的毕业生,按照“一人一策”的要求,落实专人上门服务,优先推荐岗位和见习机会,做好兜底帮扶。
精准 职业指导更针对更有温度
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职业指导是就业服务的灵魂,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上海人社部门把职业指导融入“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全链条。
首届全国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职业指导师”组冠军、宝山区就业促进中心首席职业指导师李弘,从事职业指导服务已17年,她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长期在某一垂直领域从业的工作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当他们面临“空窗”一段时间之后,心理压力包括焦虑和挫败的情绪就会比较大,这会影响后续的求职积极性,所以特别需要职业指导师为服务对象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包括提供一些积极的情绪价值,针对他们一些不合时宜的就业观念做些调整,并推荐一些就业信息和岗位。
张强(化名)从技校毕业后,就一直在宝山区某大型传统制造企业做工人,没想到在他38岁时,企业关门了。他一脸茫然,来到宝山区就促中心就业服务站求助。在企业转型过程中,像张强这样一批40岁左右的员工有很多,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学历不高、电脑也不会,找工作没什么优势,往往心情比较沮丧。
李弘说,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职业指导师去做工作,包括给他们很多的情绪价值,帮助他们调整一些不太合理的想法。
李弘鼓励张强:“你还有很多优势,比如在一家企业干了20年,一直在做翻班的工作,又是班组长,说明你的职业服从性特别好,工作责任心强,现在38岁,还有学习的能力,可以一边找工作,一边学习一些计算机方面的技术。”
李弘为张强推荐了一家企业的安全管理员岗位。由于从来没有面试过,首次面试时,张强很紧张,效果很不理想。李弘又为他做了模拟面试辅导,之后再次跟这家企业推荐。第二次面试效果就非常好。张强如愿以偿获得了安全员这个职位。
张强成功就业,得益于李弘科学精细的职业指导服务。目前,职业指导已成为“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鲜明底色。宝山区就业促进中心为每个街镇配备了1到2名星级职业指导师,把职业指导咨询服务辐射到求职者的家门口。每年都会对街镇职业指导师的优秀案例做一些复盘,开展职业指导方面的专业培训。同时,创新职业指导服务方式,如与猎聘合作开设AI面试间,给到求职对象更好的沉浸式、互动式的服务体验。李弘说:“高质量充分就业,实际上就是要帮助广大的劳动者从就业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有了这种获得感,他才能够对未来生活有一种安全感,所以从我们职业指导师的角度来说,能够提供给服务对象更加专业的、更加科学的、更加有温度的职业指导的服务,是我们践行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
近年来,上海市人社部门日益重视职业指导服务队伍的建设工作。依托“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基层服务力量建设,持续指导各区做好对街镇、社区就业服务工作人员的培训,促进每位工作人员都成为“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推广员和宣讲员。同时,积极整合各类市级资源,为全市公共就业服务队伍提升专业能力提供平台,今年开展的“职业指导能力提升计划”也促进了职业指导师梯队化建设;通过组织实施全国公共就业服务业务竞赛(上海地区)选评活动,以赛赋能、以赛促建;通过开发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培训课件和平台,提升基层服务人员工作能力和水平。通过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人员赋能,强化“15分钟就业服务圈”服务功能落地、见效。
规范 零工小市场 服务大民生
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已逐渐形成制度。上海市人社部门经过不断探索,全市第一家零工(灵活就业)市场——闵行区零工市场(瑞丽)去年6月成立。目前,全市已有9家公益性零工市场。
“电商仓库标签操作工,年龄:18—35岁;任务收入:24元/小时任务费,包含餐补,日结;任务内容:贴标签。”“设备维修工,月结。”“操作工,任务收入:月收入6500元,月结,任务内容:辅助正式员工完成生产任务。”
在闵行区零工市场(颛桥站)的大厅,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企业零工招聘信息。每条信息还有个二维码,用手机扫一下,就能看到企业介绍、任务时间、任务收入、任务内容、人员要求、工作地址等内容。
零工市场的工作人员介绍道,如果求职者对某个任务感兴趣,就可以在手机上申请任务,输入真实姓名、身份证、银行卡号、手机密码进行实名认证,签署《零工承揽服务协议》后,就会收到零工市场运营方闵浦人才集团发来的确认通知,这样就可以到这家企业去打零工了。对于外地来沪求职者,零工市场还安排了公益班车,免费接送去企业。另外,还可以提供价格优惠的人才公寓供他们住宿,每晚40元左右。
闵浦人才集团总经理吴博说,零工市场实行“实时任务,天天发薪”。求职者通过集团的智能软件系统打卡考勤,完成一天的工作任务后,系统马上发薪,是真正的灵活用工。为了防止某些企业不规范用工,所有任务必须清晰,所有后台操作都要有迹可循。
吴博表示,疫情之后,企业订单呈现出碎片化、短期化、周期化,这“三化”导致一些企业无法聘用大量的正式工,便催生了对零工的需求。同时,随着网约车、电商、快递等新经济新业态兴起,也产生了大量灵活就业的零工。而现在一些“00后”年轻人,也希望择业自由、工作自由。多个因素叠加,导致零工市场逐步升温。
以往打零工,求职者有时还会遇到黑中介、收押金、拖欠工资等情况,另外没有保险,求职者缺乏保障。
闵行区就业促进中心副主任熊炜表示,零工市场是新经济、灵活就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已经不可忽视。我们做促进就业工作,就是要千方百计让老百姓好就业,一个家庭有一人就业,就对整个家庭有很大的帮助。出于这种考虑,我们对零工市场不断引向规范。
在市、区两级人社部门指导下,零工市场实现了“三化”:规范化、保障化、数据化。规范化,即发布的信息,市场运营方都要审核,确保岗位真实性。保障化,即所有求职者,都要跟零工市场签订一个电子版零工就业协议,证明是来做零工的,同时要求用工企业为求职者购买商业保险,或者委托零工市场购买商业补充保险,万一出现工伤等问题,由保险公司托底,减少了企业和求职者的后顾之忧。数据化,即在求职者申请了企业发布的零工任务后,整个过程都会运用区块链记录下来,防止未来发生问题时权责不清、互相扯皮。吴博透露,自零工市场去年成立以来,至今没有发生一例纠纷仲裁。
来自云南昭通的小伙子马立康来到零工市场,向工作人员询问一家电子厂的招工要求。他说,自己是听在上海打工的姐姐介绍,来这里先找份临时工作,零工市场有政府统一管理,找工作比较放心。
一家小型会展公司负责人李先生也来到零工市场。他说,暑期要举办为期5天的展览,需要临时招20多位工作人员,以往要自己去网上发帖,时间比较长。现在委托零工市场招聘,很快就招满了。现下对零工需求比较大的企业,主要是电商类、制造类、外贸类、餐饮服务类。零工市场及时满足了园区附近企业“批量化、精准化、快速化”的用工要求。
据悉,闵行区已建立了瑞丽、颛桥、吴泾三个零工市场,今后还将根据实际需求,逐步在虹桥枢纽、浦江镇设点,覆盖整个闵行区,并把它融入到“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功能里去。
据市就业促进中心透露,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形态、就业观念也更加多元。灵活就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劳动者,特别是年轻人认同的就业方式。有些年轻妈妈也加入了灵活就业的行列,可以一边带孩子,一边参与工作。目前在上海从事灵活就业的人员,已经超过300万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灵活就业方式非常多样,不仅包括传统领域的工作,比如,家政服务,护工护理,商场或工厂里的临时性促销员、操作工等,还包括新业态发展衍生出的新职业、新工种,比如,网络电商、带货主播等,还有外卖骑手、快递物流、网约车司机等,就业形态多样化趋势明显。
为日益增多的灵活就业群体提供服务保障是一项新课题,上海市人社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人社部统一部署要求,同时积极结合上海实际,努力探索创新。
一是强化就业服务。在线上,在“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上扩容升级零工专区,集成发布灵活就业岗位信息;在线下,在闵行、浦东、普陀、宝山、金山等区设立公益性零工市场,已服务劳动者近4万人次,下一步将在全市各区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规范化零工市场,更好满足灵活就业人员的服务需求。
二是健全相关保障。自去年5月起,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沪参保的户籍限制,从今年3月起将灵活就业缴费的费率从24%降到20%。自2022年7月起,实施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将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等4个行业的7家平台企业纳入试点范围,已累计将本市113.09万名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纳入保障范围。
三是建立“一站式”调解平台。探索构建灵活就业“一站式”调解工作新模式,积极汇聚劳动争议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多方力量,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加优质、低成本的多元调解纠纷服务。如在青浦成立了快递物流行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浦东新区建立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中心;指导“饿了么”在企业内部成立了蓝骑士争议调解委员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