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游客在中山公园市民园艺中心内观展、休憩、参加活动。记者 赖鑫琳 摄
记者 舒抒
天气晴朗,春暖花开,市民游客踏青热情高涨。不少市民都来到位于中山公园2号门的市民园艺中心,一边品尝咖啡,一边观赏刚开幕不久的花卉美学装置艺术展“生浪不息”。这座开放于去年国庆前夕的市民园艺中心,已然成为市民游客及沪上园艺爱好者们交流学习、休闲放松的都市绿色新空间。
无独有偶,步入精品小区改造工程尾声的天山二村里,居民张丽芳奶奶在小长假期间,每天都到小区园艺中心“报到”,与绿化自治小组的成员们在60平方米不到的种植园地“时光·凝青圃”里,开展绿植养护,熟练地除草、翻土,撒下开春第一拨花种。
目前,上海已建成各类市民园艺中心106座,它们有的位于地标性大型公园,有的嵌入居民小区,还有的邻近商圈、园区,在城市各个角落,尤其是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发挥着延续城市绿色空间,畅通群众参与扩绿、兴绿、护绿渠道的功能,也激发和承载了更多自治共治力量。
多元活动首要标准“群众喜欢”
上海长宁公园绿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晶介绍,中山公园市民园艺中心是长宁区探索“公园+”功能的一项创新拓展。原先被茂密的柏树、月季和铁廊架等构筑物遮挡的植物暖房,在公园更新改造中调整功能,也露出了“真容”,成为能为市民提供绿植及鲜花零售、园艺科普、花卉布置等综合性、一站式园艺服务的复合型空间,让全民共享城市生态福利。
记者采访中,一些市民也提到,随着大家消费习惯的变化以及对品质生活需求的提升,“逛公园”除了亲近大自然之外,也可以叠加更多元丰富的活动,包括公益科普、党群服务、市场化的鲜花植物零售、咖啡休闲、观展观演等。
在王晶看来,市民园艺中心举办各类活动的首要标准是“群众喜欢”。即便是公益讲座,公园运营方也会提前在游客和周边居民、白领中征询建议,从而举办大家都较感兴趣的鲜花养护、花卉科普等培训课程。部分课程还会进一步教授大家花艺插花、制作鲜花伴手礼等技能,以园艺中心为载体传递生活美学理念,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层的市民来到公园。
“公园+”“+公园”概念高频出现
今年76岁的张丽芳是一位花艺爱好者,在她家的阳台上,栽种了一棵树龄超过20年的桂花树,一旁还有蜡梅等各类植物。三年前,得知小区进行精品小区改造时,要在新开辟的公园内增设一处种植园地,张丽芳同其他几位同样热爱花草的老邻居都很激动,便自告奋勇担任志愿者,日常维护这片家门口的公共花圃。
于是,一支大约10人、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绿化自治小组在天山二村诞生。每个月的1日、11日、21日,都是自治团队雷打不动的集体活动日,大家一起在名为“时光·凝青圃”的园地内翻土、播种,或是在天山路街道和长宁区绿化市容局专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学习不同种类植被的种植与养护。
“自治队每周为小区绿化除草时,会同步巡逻,一开始是发现有绿化破损、需要修剪,就及时上报;后来看到乱停车、垃圾分类不规范等情况,也会第一时间告诉居委会。”天山二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德佳说,绿化自治小组的脚步从社区中的市民园艺中心拓展到了整个小区,成为小区发现不文明现象的“火眼金睛”。居民区党总支也联动天山二村的6个居民自治团队,在名为“时光乐园”的小区公园内安排丰富的活动,实现居民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园艺专业培训。
眼下,上海正积极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公园+”和“+公园”的概念高频出现。长宁区绿化市容局绿管科科长刘晔蓓介绍,“+公园”可理解为增加城市绿量,如立体绿化、公共绿地、口袋公园等,提升人民对城市绿色的感受度;“公园+”即在已有公园的基础上叠加多种功能,长宁区已探索将温室苗圃改建为市民园艺中心,在公园绿地举办牡丹季游园会、植物研学、夏日滑板挑战赛、市集活动,接下来还将持续展示“公园+非遗”“公园+时尚”“公园+影视”等新的服务形态,不断增厚城市“绿色家底”。
记者 陈玺撼
记者昨天了解到,今年清明小长假,沪上多座公园接待游客接近或超过10万人次。其中,共青森林公园15万人次,辰山植物园10万人次,上海植物园9.6万人次,上海动物园9.1万人次,上海滨江森林公园3.8万人次。
踏青郊游是清明节主要习俗,各座公园推出一系列应时应景的游园活动。共青森林公园举办的第二十三届都市森林百花展上,色彩丰富且艳丽的冰岛虞美人、以“莫兰迪蓝”圈粉的喜林草、紫色的草花界“老网红”二月兰均处于最佳观赏期,用别致的野趣吸引市民游客。上海植物园牡丹园内,1万余株近120种牡丹渐次开放,其中,部分中原牡丹花期提前,正好赶上清明时节绽放。古猗园内,百余个品种的牡丹也逐渐进入盛花期,市民游客可在这座古典园林内“一站式”观赏九大色系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