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

首页>地方频道>滁州>要闻

奋进谱华章 砥砺逐新梦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稳则经济稳。

近年来,滁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下简称“市工信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经济稳步发展、产业加快集聚、促进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等为目标,全力以赴抓工业强制造,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多次获评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发展民营经济和发展数字经济督查激励,为现代化新滁州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工业支撑。

工业经济运行稳步提升

放眼皖东大地,马力全开的生产线、落地生根的重大项目、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一幅幅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恢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一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工业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调度,持续开展助企解难、动能培育、要素对接、政策落地、提质增效“五大行动”,确保工业经济保持长期平稳运行。

这是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今年1—7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8.3%,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65户,总数2725户、稳居全省第2位。其中,净增159户,居全省第1位;产值亿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达376家。

这是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近三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增速超9%、总量稳居全省第3位;技术改造投资年增速超34%、均居全省前2位;新增营收超百亿企业5家,累计8家。制定印发《2024年全市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要点》及任务清单,按照《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实施办法》,全市参评规上工业企业2023年度亩均税收19.41万元,同比增长8.92%;亩均营业收入442.76万元,同比增长26.20%。

发展势头如何,数据是最直接、最直观的体现。上扬的数据和曲线,折射出全市工业经济质效双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民营经济发展持续壮大

民营经济兴则全局兴,民营经济活则全盘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市全面振兴率先发展实现新突破的坚实力量。

近年来,我市持续厚植“沃土良田”,持续做优营商环境,让更多“阳光雨露”滋养民营经济,使其呈现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生动发展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坚持育大培强。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大企业上台阶。金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天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先后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截至目前,10家企业入选安徽民企营收百强、13家企业入选安徽民企制造业综合百强,分别居全省第3位、第2位。2024年,金禾实业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实现我市零的突破。

坚持梯次培育。坚持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化发展路径,培育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力促中小企业素质整体提升。累计认定国家级、培育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639家、专精特新企业46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8家,均居全省第3位。2024年,153家企业获评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居全省第4位;11家企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数量居全省第2位。

坚持服务至上。强化人才培育,持续组织开展“滁商大讲堂”等特色品牌活动,2021年以来,全市先后开展12期“滁商大讲堂”,共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近4000余人。组织近200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负责人及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新滁商培训暨专精特新专题培训。强化一线帮扶,聚焦工业稳增长,持续开展 “五大行动”。截至今年7月底,市县(园区)两级共走访企业近9600次、解决问题878个。组织供需、金融、科技等对接活动24场次,参与企业517家,签约金额36亿元。

数转智改网联成效明显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

今年以来,市工信局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及支持政策》精神,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持续推动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工业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加快数字化转型。累计获评国家级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企业3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3A认证企业7家,获评省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25个。“一企一案”开展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工作,先后为442家规上工业企业免费开展数字化诊断服务,为3282家中小微企业免费发放数字化软件服务包。截至今年7月底,新增数字化测评企业555家、完成率102.97%,完成数和完成率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4位。苏滁高新区、滁州经开区、滁州高新区获批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

推动智能化改造。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加大智能制造装备、先进信息技术等在产品研发、生产控制、经营管理、物流营销等环节应用,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累计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个、优秀场景5个。2024年新增省级智能工厂3个、数字化车间16个,获评数量均居全省第2位(累计获评省级智能工厂19个、数字化车间112个,总数居全省第3位),累计认定市级智能工厂32个、数字化车间158个。

夯实基础性支撑。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成功获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2个、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分级分类试点企业3个,省级重点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滁州经开区“琅琊谷”、天长“天工云”)。建成省企业级平台4个。持续推进5G网络建设,累计1700余家企业“登云”。建成并开通5G基站9708个,为基于 5G网络的行业和个人应用提供网络支撑。2023年我市成功获评国家“千兆城市”。

产业转型升级活力迸发

在当今实体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不仅是城市繁荣的坚固基石,更是千家万户幸福生活的坚实支撑。

市工信局作为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扮演着工业领域“导航者”与“服务员”的双重角色,该局以满腔的热情和专业的精神,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为这些传统而重要的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动能。

加强平台研发。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持续打造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各类创新研发平台,推进创新驱动。获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企业技术中心56家、工业设计中心32家。2024年,新增市级工业设计中心23家。推荐26家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企业申报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加大技改投资。围绕战新产业和特色主导产业,以“建延强补”为目标,以光伏、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电池等八大产业为重点,编制《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2024年共谋划工业项目566个、总投资4665亿元。1—7月,技改投资增长66.2%,高于全省37.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四个一百”工程完成亿元以上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新达产工业项目分别为145个、125个、111个、58个。

加速绿色发展。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标准为引领,建设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打造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示范标杆。先后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3个、绿色工厂13家、绿色设计产品19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省级绿色工厂34家。219家企业、364个项目列入省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

支持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政策是资源、是导向,更是力量。好政策一旦“落地生金”,必将释放源源动力。一直以来,市工信局始终把发展壮大工业企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持续加大助企力度,不断提振发展活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强化政策支持。在充分贯彻省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借鉴省内外先发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先后制定印发《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工业强市若干政策》《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全面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

强化资金支持。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兑现工业类政策项目258个、奖补资金7945万元。同时,指导企业积极开展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制造强省等政策申报,有序引导企业加大投资、有力推进企业加快转型、有效支持企业加速壮大。

千钧压舱石,一稳定乾坤。如今,皖东大地上,工业经济规模总量在壮大、质量在提升、后劲在增强,新一轮工业高质量发展热潮正在掀起。

“我们将继续以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树牢改革意识、扛牢改革责任,以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崭新气象和积极作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滁州篇章筑牢工业支撑。”市工信局主要负责人表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0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