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首页>地方频道>苏州>人文

章太炎故居:瞻仰国学大师的荣光

  章太炎故居位于锦帆路38号。

章太炎故居位于锦帆路38号。

  章太炎故居是中西合璧式建筑,经修葺,更显“民国小楼”风格。  □记者 姚永强 摄

章太炎故居是中西合璧式建筑,经修葺,更显“民国小楼”风格。 □记者 姚永强 摄

锦帆路38号,历经岁月变迁的章太炎故居仍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中西合璧式建筑,清水砖墙,青平瓦屋面,大门柱子仿罗马式,木门窗既有苏州传统建筑风味,又有国外洋房气息。

2003年1月,苏州市侨办等单位积极展开调研活动,提出“章太炎故居建筑群”修缮方案。同年6月,市政府决定修缮,作为苏州市华侨活动中心用房。章太炎故居因此成为苏州市近代名人故居中的一个先例,得到了400多万元的修缮资金,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新生。

历史·渊源

章太炎曾在此开办“章氏国学讲习会”

1869年1月12日,章太炎出生在余杭仓前镇。章太炎的曾祖为浙江余杭巨富,热心教育和公益的他曾出资在乡里兴建书院讲授儒学。祖父、父亲精通医道,靠医术悬壶济世,谋生养家。章太炎自幼博览群书,在青少年时期他几乎把全部精力用在研究国学上,25岁前就拥有了惊人的国学知识储备,并撰写了《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学术著作,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奠定了基础。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章太炎走出书斋,为救国奔走。他加入了康有为创办的强学会,还为其捐款,并应梁启超之邀,任《时务报》撰述,与谭嗣同等维新志士相识,走上了“变法”救国之路。戊戌变法失败后,对清廷彻底失望的章太炎转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06年,章太炎流亡日本,加入了同盟会,并担任《民报》总编辑和发行人,以如椽之笔宣扬革命,为振兴中华而呼。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章太炎每天考虑的都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当时,年近40岁的章太炎经常吃盐笃饭。盐笃饭,乃浙江方言,即桌上放一小盆盐,用筷子蘸着下饭。直到辛亥革命成功,章太炎依然生活清贫。

1913年6月15日,章太炎与汤国梨在上海哈同花园举行婚礼,一时贺客盈门,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辛亥革命领袖都来参加婚礼,蔡元培先生亲自当了证婚人。婚后,因章太炎极力反对袁世凯称帝,被拘禁两年。汤国梨独立支撑着全家,敬养婆母,培育儿女。袁世凯称帝失败后,章太炎回到江南与家人团聚。

1934年至1936年,章太炎定居苏州,开办了“章氏国学讲习会”,地址在苏州锦帆路,时称“章园”。专门培养刻意攻读中国经典文学的学生。汤国梨任该校教务长,内外事务均由她管理。书画名家蒋吟秋曾作联赞誉章太炎家庭:“大师讲学称贤助,淑德扬风仰久长”。汤国梨不仅是才女,也是贤妻良母,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文化教育。儿子章导牙牙学语时,她编了首儿歌教他诵读,叫《乌镇薛家桥》——春水鸭头绿,夕阳牛背红。无风炊烟直,摇出小桥东。

现状·修缮

C级危房及时修缮获新生

章太炎故居是中西合璧式建筑,当年的西式花园洋房,经过精心修葺,更有“民国小楼”的风格。1936年,章太炎病逝后,因战事日紧无法安葬,灵柩曾置于故居的防空洞内。后来,两幢楼房由汤国梨无偿捐献给国家。在空置的几年里,因为缺乏修缮资金,章太炎故居日益破败。

在随后的修缮过程中,所有的参与单位都为章太炎故居获得新生而尽心尽力。苏州市文物局提供了关于章太炎故居的资料图片,在此基础上由专业公司按照原样修缮。其中,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在准备装修时,施工人员发现建筑的墙体发生了严重的倾斜,便当即向有关部门反映。经苏州市房屋安全鉴定管理处的测试,章太炎故居里的两座楼房已成C级危房,必须加固。后来,修缮加固完毕的章太炎故居不仅保持了外观原貌,内部也进行了较大的整修,增加了钢筋混凝土骨架。

1932年,章太炎已频频赴苏州讲学,引起轰动,有人便建议在苏州设立讲学组织。可如果要长期讲学,自是要寻觅住处。章太炎和夫人汤国梨1934年某日途经锦帆路,见到一栋正在兴建的西式宅院,两人都很喜欢,进去询问,原来是一官员的产业,但他即将赴异地任职,打算低价出售。于是章太炎夫妇便将此处房子买下,用来自住,也用来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后来,“章氏国学讲习会”的学员越来越多,汤国梨便购下院后空地,又盖了两栋二层小楼,作为课堂与宿舍。只是,这两栋楼已被拆除,现有平房数间,由章太炎的后人居住。

章太炎有3个女儿、2个儿子。长子章导,次子章奇,一个从事土木工程,一个学了化学。长子章导有5个子女,分别是章念祖、章念辉(女)、章念驰、章念靖(女)、章念翔。章念翔一直生活和工作在苏州。他是民革苏州市委副主委,也担任苏州中山进修学院负责人,这是一所由省教委批准、苏州民革市委于1981年创办的公益性学院,开办35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章念翔介绍,自己和祖父没有多少交集,倒是从祖母那里,听到一些祖父的故事。有个问题,祖父很纠结。“祖父曾说,别人称我是革命家,没人说我是学问家。”“祖父喜欢别人称他是学问家。”章念翔解释,因为祖父投身革命前,主要著作都是在革命前完成的。“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念翔说,这样的定位,祖父应该会满意。

传承·家风

章太炎手稿、书信供后人欣赏、研究

在章念翔的书房中,悬挂着《章氏家训》全文。

章念翔表示,这段《章氏家训》,是如今章家人普遍遵循的祖训,余杭章氏人才辈出,诞生了革命家、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家族中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密不可分。章念翔介绍说,章家虽然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家族,但日常生活却颇为简单,长辈与晚辈之间井然有序,没有丝毫的不敬和越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每天家里所有成员聚在一起吃饭,长辈不动筷子,晚辈只能等着。“小时候,家里辈分最高的是祖母汤国梨,只有当她动了筷子,我们才开始吃饭。祖母去世后,父亲是一家之长,他没有坐到饭桌上,我们所有人都会等他入座。这是我从小耳濡目染的规矩,家庭中的每个人都会严格遵守。”

在章念翔看来,长辈始终是他成长中的旗帜和标杆。在家庭中,长辈有着很高的权威,晚辈从来没有顶撞长辈、不敬长辈的行为。即便长辈的意见自己不是十分能接受,

也不可当面顶撞和反驳,在章家这样的书香门第是决不允许的。长大成人后,在社会上遇到年长的人,章念翔也会严守晚辈的礼节。而祖母汤国梨说话办事实事求是,敢于直言不讳,治家井井有条,具有超凡的政治智慧,年过九旬依然在从事对台统一战线工作。父亲章导做事极为严谨,一丝不苟,这都影响了章念翔此后的人生道路。

作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家人和后裔,保护大师的书信、手稿真迹是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一代代章家人的努力下,虽然经历战乱,但是章太炎几乎所有的手稿、书信、藏品,都未流失。“抗战时,祖母汤国梨连苏州的家都不要了,但是祖父的遗物,用藤箱子装好,走哪儿带哪儿。”章念翔说,加上这么多年来,很多有识之士的帮忙,才让祖父的东西保存完好。”经过郑重考虑,章氏后裔将章太炎生前的所有手稿、书信全部捐给了杭州章太炎纪念馆,供后人欣赏、研究。

【故居名片】

章太炎(1869-1936),浙江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及学者。故居建于上世纪30年代,位于锦帆路38号,内有前后两幢西式青砖楼房,分别为章太炎著述、藏书、会客和起居处所,当年被称为“章园”。1982年章太炎故居被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苏州章太炎故居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后现存有章太炎衣冠冢和碑刻。

记者手记

新思路、新技术让名人故居重焕荣光

章太炎故居位于双塔街道的锦帆路社区。当记者拿到锦帆路社区印制的《和你一起泛锦帆——小巷深度游》的手绘地图时,内心还是蛮有小惊喜的。在这张手绘地图上,章太炎故居、五卅纪念碑、叶楚伧故居等一一标注,连哪里有自行车租赁点都没有漏掉。辖区内各大亮点的图文介绍旁,还有二维码,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图片、听音频。

锦帆路社区的党委书记季赵量是90后。他介绍,手绘地图是2015年12月画完的,大概画了半个月,从最初的实际地图到网上搜集资料然后实地走访核对,画初稿,上色,印制,一共花了一个月。手绘地图上的二维码是后期印制第二批加上去的,社区还在每个古宅门口都放置了二维码,方便游客经过时了解历史。锦帆路社区是个“文化型家庭”众多的社区,章太炎故居在锦帆路,后代也居住在这里。社区居民非常敬仰这里的文化名人,彼此和睦相处。

今年2月,锦帆路社区举办了“探索苏州——小巷深度游活动”。新加坡国际学校的学生参观了辖区内的古宅古建,在章太炎故居内,清水砖墙,富有年代感的历史建筑,让同学们感觉离国学大师又近了一步。去年,锦帆路社区举办“好家训,好家风”钢笔书法展览,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参加。此外,针对青少年,锦帆路社区还以手绘地图为蓝本举办过小巷定向赛,宣传古宅文化。

岁月的沉淀,让锦帆路社区的名人故居、老宅小巷像一坛陈年的酒,香气四溢。而那些年轻的社区工作者,用他们的新思路、新技术,让幽幽酒香,愈发沁人心脾。

□苏报记者 梅蕾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32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