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首页>地方频道>苏州>人文

现存最早的太湖志

         太湖是苏州的母亲湖,自古以来就是苏州的水源地。太湖孕育了吴中大地的万物生长,也是吴地文明的摇篮。早在一万年前,太湖的三山岛上,就有了先民的足迹。太湖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尚书·禹贡》中就有大禹治水“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记载。据说之所以称为“震泽”,是因为它经常大水泛滥,震荡难定的缘故。太湖是否安定,直接关系到周边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因而也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出现了许多有关太湖的著述。

  据民国《吴县志》卷58记载,历史上曾被称为《太湖志》的著作共有4种,作者分别是蔡昇、丁允亨、李备和华渚。蔡昇是洞庭西山人,他的《太湖志》共10卷,其子还为之搞了一个《续编》。李备,字岭西,马迹山人。这几部《太湖志》均不见传于世。后来洞庭东山人王鏊在蔡氏父子基础上删节成8卷,称《震泽编》,用的是太湖的古称,这也是地方志的通例,如宋代苏州称“平江”,但范成大编的志书称“《吴郡志》”,明代王鏊正德年间编成的苏州府志称“《姑苏志》”等等,都是类似的以古称作为志书名的例证。

  《震泽编》 实际上就是一部太湖志,应该说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太湖志。全书共约5万字,其分卷类目如下:卷之一五湖、七十二山、两洞庭;卷之二石、泉、古迹;卷之三风俗、人物、土产、赋税;卷之四水利、官署、寺观庵庙、杂纪;卷之五至卷之七集诗;卷之八集文。其中《石》、《泉》记载特详。《石》除记宋代朱缅采太湖石之外,还记有各山的奇石,如有鸡距石、神镇石、鹰头石、玄龟石、龙舌石、仙人石、鼋壳石、蟹壳石、石壁、龙床、石屋等。《泉》记载了15个。《古迹》记载了“灵仙之境九”,其中第六述神话柳毅传书的故事;《故国之墟》与《先贤遗迹》,记春秋时吴王及汉晋的甪里、绮里、葛洪等故事遗迹。其《第宅》所记的先桂坊,是徐缙于弘治十八年以进士被选翰林庶吉士而建,把时人所建之建筑列入古迹,在方志中罕见。《风俗》记载太湖百姓“以蚕桑为务”,“以商贾为生”、“以舟楫为艺”、“其土贵”,“其民勤”,“其俗厚”、“其屋字固”、“其冠服朴”,“其婚丧俭而少文”,较为切合当地特点。《杂记》记乡村、渡口、桥梁、湾港、洲矶等名,亦与他志不同。

  《震泽编》是王鏊在蔡昇《太湖志》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故作“蔡昇辑,王鏊修”。该志所记述的范围主要是太湖两洞庭,即吴中区东山和西山(今西山镇改名金庭镇)两镇,而两位作者正好分别是西洞庭(西山)和东洞庭(东山)人,本地人记本地事,应该是真实可信的。志书中还引用了《洞庭实录》《洞庭记》《娄地记》等多种未见传世的书籍中的记载,客观上增强了其存史价值和资料价值。

  除此以外,有关太湖的地方文献还有几种:朱右《震泽记》、郑坤《洞庭记》、潘之恒《太湖泉志》、翁澍《具区志》、王维德《林屋民风》、金友理《太湖备考》、郑言绍《太湖备考续编》、王鎏《太湖厅志例》。朱、郑二记,只见之于后来诸书的引用,未见书的全貌,估计已经不传。潘之恒的《太湖泉志》1卷收录在《续说郛》中,原文可见《吴中小志丛刊》。王维德的《林屋民风》12卷,收录在广陵书社出版的《中国风土志丛刊》中,苏州市方志馆有藏。王鎏的《太湖厅志》,只有志例,未成书。金友理的《太湖备考》16卷和郑言绍《太湖备考续编》4卷,连同金友理之师吴曾所著《湖程纪略》1卷,已经由江苏古籍出版社收入《江苏地方文献丛书》,出版了校点本。此书篇幅大,征引广,体例善,分析细,诸凡太湖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均有系统而详实的记载。记载的内容延至清末,一编在手,也就为我们了解太湖、关注吴越文化的人提供了一份扼要的介绍。

  至于新的太湖志,由于受行政体制的局限,周边分属江浙两省苏州、无锡、湖州三市,尚未有启动编修的动议。

  苏州新编有关东山的镇志,先后有两种:1991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的《洞庭东山志》,32开53万字;2002年12月,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东山镇志》,16开100万字。西山出过一部镇志:2001年8月,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山镇志》,16开54万余字。从这3部乡镇志中,我们可以了解苏州地域内太湖周边,主要是解放以来的民情、民俗,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上述3志,苏州市方志馆均有收藏。(苏州新闻网)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45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