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是清代著名的灵性派诗人和散文家,是“乾隆四大家”之一。他与黎里周元理尚书是戊午年的同年。袁枚的侄女袁淑芳嫁给黎里陈燮。袁枚的同乡,钱塘陆昆甫的母亲是乾隆丙辰进士常德府知府张开士的女儿,姨母嫁给黎里周元理的侄子周鹤汀。有了这几层关系,袁枚对黎里应该是有足够的了解的。
黎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御儿荡就是吴越檇李战争的遗存。至东晋村户遍布,到了宋元时期,人口骤增,明代成弘年间,居民千百家,俨然一大镇。更有毛氏、汝氏、凌氏等几大家族的崛起,也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发展。沈石田、文征明、祝允明等频频与黎里文人相往来,留下了不少诗文画作。及至清中早期,各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黎里以风物清嘉闻名江南。所以,这样一块风水宝地,对于痴迷于交游的袁枚不会没有吸引力吧。
黎里周元理(1706--1782)字秉中,号燮堂,17岁进学成为秀才,乾隆戊午(1738年)中举,与袁枚是同年。丙寅年大挑列入一等出任知县,拣发直隶,补蠡县知县,后留任清苑。壬申(1752年)袁枚携“北地之胭脂,南方之金粉”与金质甫同年掌教书院,路过清苑,得到了周元理的引起款待,并助以路费,饫以盘餐,使袁枚等人有宾至如归之乐。这次虽然只是小住三天,可袁枚觉得情足千秋。不久周元理任直隶总督,袁枚特作《寄山东周燮堂抚军》扎以寄表示感谢,并说自己“若非老母年高,几几乎有千里命驾之思”。后周元理再迁大司空,两人音讯渐希,而袁枚又非常执着,查得周元理的孙子周霁(字朗宇),年才二十出头,诗风清妙可嘉,遂将他的《新妆》、《即事》等诗收入《随园诗话》之中。
黎里邱笔峰(1749—1814)字昆奇,是布政司理问邱玉麟的长子,书画兼修,与周边文人咏唱于邱氏“五峰园”中。著有《德芬堂诗诗集》、《集外诗余》等,深得同邑王元文和宣城袁穀芳的赏识。沈云巢又名沈璟,字树庭,嘉庆五年恩科举人,著有《拂尘草》、《洞庭游草》、《云巢诗抄》,曾设帐平望,后俊雀起。汝阶玉字昆树,号秋士,工五言乐府体,性真率,尤嗜酒,醉后纵论古今,歌泣不能自已,著有《秋士诗抄》、《庑下长语》、《亦我庐随笔》。这三人以外还有一位屠荻庄,虽然没有直接与袁枚交往,但通过袁枚的妹婿陆昆甫(1757—1805),多次回杭州折道黎里访亲,将他们的诗文录入《随园诗话》。
黎里徐达源(1767—1846)字岷江,号山民,由太学候选布政司理问,改翰林院待诏,工诗词,富著述,著有《黎里志》、《吴郡甫里人物考》、《紫藤花馆文抄》、《新咏楼诗集》等,与夫人吴琼仙相互唱酬。乾隆末年,袁枚应徐达源夫妇等人的邀请来到黎里,虽是严寒天气,但淳和之气洋溢,袁枚欣然写下了《黎里行》:“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我似捕鱼翁,来问桃源津,花草有静态,鸟雀亦驯驯。从无夜吠犬,门不设司阍。长廊三里覆,无须垫角巾。家家掉小舟,目不识车轮。勾栏无处访,樗蒲声不闻......”,并收夫妇俩为弟子,诗中是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的:“双双来执贄,宾宾拜起频。留住小眠斋,款如骨肉亲......”。
之后,袁枚又来到陈燮(字叔理,号秋史,任刑部司狱)家,给侄女淑芳带来了麝饼和螺丸,要袁淑芳为《湖楼请业图》作序,淑芳欣然领命。并正式纳袁淑芳为弟子。
黎里闺秀徐秀芳、徐彩霞是徐达源的堂姊,俱归黎里李氏兄弟,她俩以姊妹为妯娌,唱酬无虚日,其诗清丽可人。又有陈素芳等人的诗均被袁枚辑入《随园诗话补遗》之中。
腊月十四,袁枚回金陵,作《还山》:“出门纳履便行矣,归里临期转黯然。不是尹桑恋三宿,只愁丁鹤别千年。宾朋心惜风中烛,祖饯筵开雪后天。更有金阁女弟子,牵衣捧杖倍缠绵”,诗中洋溢着的袁枚和黎里朋友及浓浓的师生之情。(査文荣)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