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首页>地方频道>苏州>人文

友新街道公益书场一唱就是六年

  对于很多老苏州来说,茶余饭后,有一部好书听听就是十分适意的享受。在姑苏区友新街道友联公园里,就有这么一个公益书场,评弹票友们欢聚一堂,切磋技艺,弦索叮咚,唱出弹词流派独有的雅韵。

  一年百余场评弹座无虚席

  如今,苏州的公益书场不少,而友新公益书场从2007年6月1日创办至今已经整整六年,每周一、三、五雷打不动免费向居民开放,让“书迷”一饱耳福。书场还免费提供茶水,听客要是高兴,还可以自带些瓜子,嗑个瓜子,听听段子,十分惬意。“平均每场大概有70多人,逢到经典章回人多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百余人,每到这时候书场里面就连走道都坐满了人。”从事街道文化工作的于光荣跟记者说,“其实,百姓书场办到现在也不容易啊!”友新街道成立十年,书场就办了足足五年,从开始到现在,一直是免费向所有居民开放,不但收入全无,还有不少支出,要不是街道一如既往的支持,恐怕很难给居民提供这么个好地方。也让辖区喜欢评弹这一传统苏州曲艺的老人们有了共同的家。68岁的王基老先生是书场的老人,难得自家女儿也曾是评弹演员,他对于评弹的认识更是称得上半个专家。他说,现在小区里棋牌室那么多有害无益,公益书场是政府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有力方式,不仅听书免费还供应茶水,丰富了那么多中老年居民的生活,是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理应大力弘扬。

  来回5公里只为听场书

  六年时间,书场究竟办得好不好?上百名风雨无阻的“铁杆粉丝”是最好的证明。今年67岁的周寿根,每周一、三、五都要转2次公交车,从吴中区到姑苏区,只为到友新书场听回书。周老2006年从原新郭村搬迁至万佳花苑,自从友新街道开设公益性书场后,他的业余时间几乎被书场占据。就算现在已经搬到吴中区女儿家,但是他还是逢“书”必到,他说:“当时放下锄头心里空空的,是书场让我又找到了精神寄托,也感受到了生活远不止种田、看电视和串门。”

  83岁的宋阿姨也是从书场开办以来一场不落的记录保持者。宋阿姨是常州武进人,自从1946年到苏州后就一直喜欢到书场听评弹,不管大书小书都听,一听就是几十年。对于友新书场,她说:“我甜欢喜,咸中意。”在宋阿姨看来,评弹不仅弹唱优美,情节跌宕起伏,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听书还能增长历史知识,能帮助人分清是非善恶,让人懂得忠孝节义和做人的道理。“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不好,听书更加成了最好的享受。”宋阿姨的话引起不少老听客的同声附和。

 

  成立“评弹社”打造文化传承基地

  于光荣说,别看现在书场这么火爆,刚开始的时候可不是这样。要办好书场,请的说书先生首先要有水平,书场的环境不能太乱,不然书迷都不乐意来了,从一个社区小书场发展到了如今的规模,这火热的气氛一朝落下去再想起来可就难了。

  六年来,书场从无到有,场场爆满、有口皆碑,已经集聚了一大批“铁杆听书迷”。不过,老于心里始终有点小疙瘩,现在听书的都是五六十岁往上的老人,年轻人却一个不见,这样下去,恐怕就得成了“纯艺术”,丢了人气。于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苏州评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书场六周年之际,“评弹社”应运而生。

  评弹社的成立,让书场的名票们能更有组织的“抱团”活动,也为“友新书场”更深入的公益演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评弹社’这样一个团队,今后书场就不光在友联公园这一隅发光了,我们能组织学校书场、社区书场、企业单位书场……”想到这,于光荣便兴奋起来。

  除此之外,老听众也喜欢评弹的“新鲜感”,新作的匮乏始终是个“大问题”,今后,评弹社将成为一个孕育新人新作的摇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周明华在参加成立仪式时表示,要说老听众对社区书场有啥意见,恐怕就是书目的单调与重复,“《玉蜻蜓》都已经听过十几遍,没新意啦。”周明华觉得新书目的创作,迫在眉睫。今年书场创作的《狠刹公款吃喝风》、《中国梦一定会实现》这两个开篇在成立仪式上首演就取得了“书迷”的一片叫好,“因为很新鲜,又是别处听不到的。”

  据了解,评弹社还将成为青少年、新苏州人学说苏州话的好场所。于光荣和一众票友觉得,书场就得像以前那会儿,不管老幼不图啥,就图个喜欢享个乐,每天都来会会朋友,与先生聊聊评话。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840
收藏
分享